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员工完成KPI后离职,被拒发16万元奖金合法吗?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5-17 13:29

原标题:员工完成KPI后离职,被拒发16万元奖金合法吗?

打工新鲜事

不少单位都会给员工定绩效指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KPI,完成之后员工往往可以拿到绩效奖金。

林某在南京的一家电梯销售公司担任区域销售经理,完成了年度KPI后不久,林某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便以单位制度变更为由,不给他发绩效奖金了,双方为此闹上了法庭。

日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公布了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

员工起诉

2017年12月13日,林某入职某电梯销售公司,担任区域销售经理一职,劳动合同签订至2024年12月12日。

双方约定劳动报酬由基本工资、销售人员提成工资及年度目标奖金等构成,提成工资和目标奖金一般于每年农历春节前统一发放,电梯销售公司的财务年度为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2021年10月25日,林某因个人原因从电梯销售公司正式离职,工作时间已满上一整年财务年度(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根据公司销售奖金政策,林某可以领取提成工资和年度目标奖金,但电梯销售公司却根据2021年9月18日颁布的《员工手册》中新增的相关规定拒绝向林某发放以上款项。

林某遂向雨花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电梯销售公司支付提成工资和年度目标奖金。

公司辩称

电梯销售公司辩称,根据公司2021年9月18日颁布的《员工手册》规定:奖金(含年度目标奖金、提成工资等)发放日在册的员工方能取得奖金;在奖金发放日前离职的员工,公司有权不予发放其奖金。该员工手册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通过,并向全体员工公示,林某本人知晓其内容。公司于每年1月经考核后向员工发放上一财年的奖金,林某于2021年10月25日离职,根据《员工手册》规定,公司有权不向林某发放其奖金。

此前,电梯销售公司于2018年7月10日生效的旧版《员工手册》对当年度工作满一年但在奖金发放前离职的员工是否有权领取奖金未作明确规定。

不过,电梯销售公司于2019年10月1日生效的《销售奖金政策》对领取销售奖金人员的范围、发放标准等进行了规定:“员工在职期间必须遵守《集团合规手册》和《员工手册》,对于违反公司合规规定或员工手册规定而被辞退的员工,不发放任何销售奖或目标管理奖。”“销售人员离职时,奖金将按照其在职期间的合同收款进度进行折算发放。”

2021年1月13日,林某与电梯销售公司签署了《2020/2021财年年度目标奖金协议》,结合证据材料并依据《销售奖金政策》《2020/2021财年年度目标奖金协议》进行核算,林某应得提成工资共计115520元,年度目标奖金51280元。

法院审理

电梯销售公司是否应向林某发放提成工资和年度目标奖金?

根据电梯销售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案涉提成工资和年度目标奖金统称为销售奖金。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强制规定销售奖金应如何发放,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状况、员工的业绩表现等,自主确定奖金发放与否、发放条件及发放标准,但用人单位的奖金发放规则仍应遵循公平合理原则,应当结合员工离职时间、工作表现和对单位的贡献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本案中,林某领取提成工资、年度目标奖金的权利来源于电梯销售公司2019年10月1日生效的《销售奖金政策》,以及双方签订的《2020/2021财年年度目标奖金协议》,该政策和协议对工作满整个财年且无消极工作、受处分等情形下的离职员工是否有权领取台量奖金、年度目标奖金未作规定,且旧版《员工手册》亦未作相关规定。

电梯销售公司2021年9月18日生效的新版《员工手册》关于奖金发放条件的修改和公示程序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但该条款内容生效于2020/2021财年结束前12日,以此否定林某已按照《销售奖金政策》《2020/2021财年年度目标奖金协议》所完成工作业绩对应的提成工资、年度目标奖金领取权利,有违公平合理原则,明显属于排除林某的合法权利。

综上,法院认为,新版《员工手册》中关于奖金发放条件的规定对林某不发生法律效力,电梯销售公司应当按照修改前的规章制度和协议约定向林某发放案涉提成工资、年度目标奖金。

判决结果

法院判决,电梯销售公司向林某支付提成工资115520元,年度目标奖金51280元。

法官说法

法不溯及既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通行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是防止权力滥用和保护公民合理信赖利益的基石。

在劳动法领域,履行法定程序且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可以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具有规范的属性,其在制定过程中亦应遵守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法治原则。

用人单位对规章制度的修改和公示程序形式上虽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但实质上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和诚实信用基本原则,属于对权力的滥用,侵害了劳动者的合理信赖利益,相关内容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延展阅读——

关于绩效奖金的那些事

绩效考核奖金制度,是用人单位通过收入分配实现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实践中,“云里雾里”的绩效分配制度、离职不发提成的“霸王条款”、五花八门的奖金计算方式等,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屡见不鲜。

已经发放的奖金公司是否还能收回?离职后业务提成该不该发?公司单方面降低奖金是否违法?针对这些打工者关心的问题,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通过几起涉提成、奖金类劳动争议典型案件进行以案释法,引导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正确履行义务、保障权利,合理规范自身行为,有效预防纠纷发生。

离职不发提成奖金,霸王条款是否有效?

张某在某公司担任项目经理期间,先后负责A、B两个项目的招商业务。在负责B项目招商时,由于张某工作失误,导致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后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公司支付A项目的风险质保金5000元。

庭审中,公司明确表示不同意支付,认为风险质保金属于公司依照公司制度给予张某的一项考核性奖励,应当严格依据公司规章制度及考核标准发放,而公司制度明确规定对于离职人员不予发放奖励。

法院经审理查明,该公司《业务提成及绩效管理方案》规定:“奖励分配比例:风险质保金为每单业务预留的业务风险保证金,在年终统一申报兑现,若招商项目人员离职,业绩奖励归入商业管理事业部团队基金。”此外,招商人员业务提成分配明细显示,张某的A项目风险质保金为5000元。

法院认为,风险质保金属于业务提成,现公司主张依据规定离职不再予以发放,该规定限制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不能直接据此作为不支付风险质保金的处理依据。

此外,该风险质保金针对A项目,张某系因B项目工作事宜与公司发生纠纷进而导致双方劳动关系解除,故公司以张某离职作为不再发放A项目风险质保金的理由并不充分。最终,法院对张某要求公司支付风险质保金5000元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

法官提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约定无效。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关于劳动者离职不予发放提成工资的约定无效,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离职为由拒绝向劳动者支付提成工资。

单方降低绩效奖金,用人单位是否违法?

赵某在北京某公司担任后勤部副总经理职位,月工资中除基本工资外还包含绩效奖金3000元。后该公司下发《人事任免的决定》,解聘赵某后勤部副总经理职务,聘为下属企业公司的部门副总经理职务,绩效奖金从3000元相应调整为1000元。赵某诉至法院,要求公司补发绩效奖金。

庭审中,公司称依据董事会决议,2022年1月4日将赵某调岗至下属企业公司,赵某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动,工资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赵某在新岗位实际履行超过30天以上从未提出异议,因此否认存在欠发绩效奖金。

法院经审理查明,双方于2016年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赵某的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5500元、绩效奖金3000元、综合补贴1500元,共计1万元,以后若工资调整,调整的工资计入绩效奖金和综合补贴。在调岗之前,公司实际上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构成和工资总额为赵某发放工资。

法院认为,赵某被调岗至下属企业公司同级职务岗位后,公司将绩效奖金标准调整为1000元,总工资变为8000元,但公司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公司与赵某就工资标准的调整达成一致意见,且根据公司提交的调岗后的工资表显示,赵某工资构成与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构成并不一致。故公司单方降低赵某的工资标准与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标准的约定不符,缺乏依据。

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应当补发赵某绩效奖金。

法官表示,绩效奖金属于劳动报酬的一部分,用人单位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才可变更绩效奖金比例。如用人单位单方面提高绩效奖金,且劳动者未提出异议的,可视为劳动者予以接受;如用人单位单方面降低绩效奖金,劳动者未明确表示接受的,法院将审查用人单位行为的合理性。如无法证明合理性,劳动者有权主张支付绩效差额,或以“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员工未提出异议,是否视为同意?

李某在北京某物流公司担任司机,工资标准为3000元加提成。后李某以公司拖欠计件提成工资为由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并诉至法院,称公司提成计算方式有误。

公司不认可克扣提成,并向法院提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绩效奖核算管理规定》等证据。经查,该劳动合同约定,计件提成按甲方绩效考核制度执行,如员工对公司的工资支付有异议的,应在争议发生后的1个月内向公司提出,否则视为员工对支付无异议。公司的规章制度将予以公示,员工自行安排时间阅读。同时,该公司《绩效奖核算管理规定》规定,司机计件工资=MAX(月签单提成-保底标准×实出勤天数/应出勤天数),保底标准为1500元/月。

公司表示,员工可以自行查阅核对每月工资明细,且公司每月都通过企业微信提醒员工核对工资,如有异议,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提出;李某提交的工资截图也显示具体的工资明细构成及核算人、联系电话等内容。

法院认为,公司在绩效方案中设置效率基值1500元作为提成计算公式的组成部分,并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属于用人单位依法行使分配自主权的范畴。公司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核算李某的提成工资数额,自李某入职起,工资计算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李某每月可核对提成数额以及工资明细构成,如有异议,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提出,未有证据显示李某曾提出异议,可以证实双方已经对提成工资计算方式达成合意。最终,法院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提示,用人单位的绩效制度、方案经民主程序制定、修订并已向全体员工公示,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确定提成工资的相关计算基数均应属于自主经营权范围。劳动者如果对提成计算有异议,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

绩效奖金计算错误,公司能否要求返还?

王某在北京某公司担任销售岗位。工作期间,王某的绩效奖金按照公司《绩效考核奖金管理办法》进行发放。2021年8月,公司负责人称由于财务人员对《绩效考核奖金管理办法》中奖金计算条款理解不充分,造成王某近三个年度的业务提成计算错误,要求王某返还绩效奖金18万元。王某不同意返还,公司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经审查,公司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是以员工当月完成的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业务收入除以业务指标的比例进行定档,比例越高提成越高,最高120%封顶。双方的分歧在于,比例计算基数应当为员工的实际完成业务量还是业务指标,如按照公司主张的计算方式,那么王某的绩效奖金将减少近一半。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经民主程序制定的有关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的规章制度,除了需合法合理以外,还需意思表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本案中,公司的管理制度对于员工的绩效规定较为复杂,并不能单从条款本身明显看出王某的原绩效奖金核算方式存在错误。虽然公司主张基数计算等应当按照公司理解的核算方式认定,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公司已对上述计算概念的含义向劳动者进行明确解读且劳动者已知晓。

此外,用人单位对员工薪酬分配的规章制度,实质上也是双方确立劳动关系时对薪酬的约定,属于劳动合同中应约定的内容之一,该制度有格式条款的性质。因此,用人单位作为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的制定方,如果在条款含义上存在歧义,应作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该公司已按原核算方式对王某多年度的绩效奖金进行核算并实际发放,现再行主张新的核算方式且该方式明显不利于劳动者,该主张缺乏合理性。最终,法院判决驳回该公司的诉讼请求。

法官表示,用人单位应保证绩效奖金计算概念、方式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规章制度的具体条款存在不同理解又难以明确时,格式条款的提供者即用人单位将承担不利后果。

(综合来源:澎湃新闻、荔枝网、民主与法制时报、九派新闻)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