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来源:重庆日报
2024-05-13 16:16

原标题: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筑牢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包括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球文明倡议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引领。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和宗旨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把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结合起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必须高位规划、统一推动、集中监管、权责分明。只有这样,才能统一话语体系,统一工作思路,始终保持中外人文交流的主动权、主导权,确保走出去的中华文化不变质、不变色。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必须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一体并进,服务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必须在创新中创效,全心全意、真心实意推动中国智慧造福世界,服务于人类的幸福与和谐;必须服务于国家整体对外人文交流战略,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在话语权斗争中谋求合作,强化区域化、分众化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要分区域、分国别对象,树立“一国一策”意识,讲究既斗争又合作的策略,实现战略引领、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必须准确把脉,看准症、下准药,分门别类,分清轻重缓急,逐一破题,尤其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的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中,我们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发声,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讲究策略方法,以大国心态从容应对,以包容、和平、理性赢得尊重。要调动国内各主体的积极性,与不同文化的国家开展广泛、形式多样的友好人文交流活动。尤其要将扩大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作为我国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抓手,以区域人文交流带动全球人文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效能,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要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以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国家整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不断创新发展,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效能。新形势下,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为此,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下,坚持以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理念,不断创新中外人文交流内容,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介中国主张、阐释治国方略、把握国际舆情、构建话语体系,也要讲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包括向世界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不断创新交流理念,既以我为主精心策划交流活动主题,也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鼓励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善于运用外脑、外嘴、外笔提升说服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化融合发展,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海外交流产品和社交平台,推动中外交流产品和服务在海外落地开花;主动开展国际论坛、研讨会、文化赛事、展览展示等活动,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中外共建音乐学院等各种人文学院,促进双边人文交流。此外,还要进行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赋能,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应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实现整体提质增效。为此,重庆要加快打造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核心平台,推广“感知重庆”好感传播等城市传播品牌项目;大力实施巴渝文化“出海计划”,发挥高校、文艺团体、民间组织等的作用,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创新城市国际传播机制,进一步激发资源要素活力,增强重庆城市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新重庆故事,传播新重庆声音,生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

沈荭,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GJB012成果)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