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丨鲍彦隆:精进技艺永不止步

来源:中工网
2024-05-11 08:42

“铣工是制造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种。像齿轮的齿面、零件的键槽等等,都是我们铣工铣出来的。工具模具更是离不开铣工的参与。”北京北一良工机械有限公司数控铣工技师鲍彦隆介绍道。有着近17年铣工经验的他扎根一线,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磨炼技艺,带领徒弟进行技术革新百余次。他于201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2015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工作中,鲍彦隆有股子拼劲、钻劲,他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精进技艺。在加工数控龙门机床“刀架体”零件过程中,由于零件精度高并且是异形零件,相当考验加工者的技术水平和空间思维能力。在加工过程中,他凭着多年的经验自创“转台角度运算程序”,使得箱体斜交叉孔的加工更方便,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刀架体”零件的加工,这个程序至今还在使用。近10年来,他还总结编制出了3000多套程序。

在鲍彦隆看来,从事铣工工作不仅要掌握机床工具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和调整,遇到突发情况时才能从容应对。一次,公司接到一种特殊零件的加工任务,工期很紧,只有3天。这项任务交到了鲍彦隆手中。“正常情况下,从编程到装卡工件,加工下来应该在100个小时左右。3天是不能完成的。”鲍彦隆介绍说,不过他心里有数,“我把所有的程序都压缩一下,向领导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回到车间后,鲍彦隆立刻召集职工们组成技术小组,分工协作,有序推进,但就在最后一道工序快要完成时候,难题出现了。

“图纸标注直径160毫米的轴承孔公差只有正负0.005毫米,也就是加工的误差只有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八分之一左右。”但是一刀下去之后,鲍彦隆发现因为轴承孔表面不光滑,使用专业量表测量时表针会乱蹦,无法测量到准确数据。面对棘手的难题,鲍彦隆冷静思考,经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刀具太长,在旋转过程中产生震动,造成刀片在切削时出现波纹,影响了准确测量。

“经过研究,我想到了改进的方法——利用砂轮手工修磨标准刀片,然后再去切削。”说干就干。借着砂轮机照明的灯光,鲍彦隆弯着腰,小心地调整着刀片与砂轮之间的角度,一点一点把刀尖磨成了想要的形状。两个多小时后,刀片终于磨好了。

顾不上由于长时间俯身磨刀导致的腰疼,鲍彦隆赶紧试验新磨出来的刀具。“嘿!加工出来的工件表面和镜子似的。”徒弟激动地对他说:“师傅,我们成功了。”

工作中的鲍彦隆踏实认真,他始终记得师傅说的那句话:“我们既要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他带徒弟时,也像自己的师傅们一样,毫无保留传授技艺。从2010年起至今,他已带出十几名徒弟。徒弟们也以鲍彦隆为榜样,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己,逐渐成长为公司的顶梁柱。

鲍彦隆说,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他将继续以实干立身,以工匠精神律己,传承优秀品格,守正创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动午报记者 盛丽)

责任编辑: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