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食堂“建议本”,因真诚而出圈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厦大食堂“建议本”,因真诚而出圈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4-04-24 13:55

原标题:厦大食堂“建议本”,因真诚而出圈

“番茄炒蛋怎么加蒜,好难吃。”“加蒜?我问问看是不是为了配色。”“来点白切鸡,不辣的!”“好!安排!”……近日,厦门大学“食堂建议本”火上了热搜,网友们戏称:“一个啥都问,一个啥都认真答。”

建议本中,学生们就食堂菜品的种类、烹饪方式、价格等问题提问或给出意见建议,食堂的回应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以马上满足学生需求的,“立刻安排”;二是食堂需要时间改进完善的,比如涉及增加设备等原因,“让学生再吊吊胃口”;还有一类是针对学生的意见,回复“已经反馈给餐厅人员”。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放一本建议本、一支笔,让服务对象提意见建议,是很多单位或企业食堂的通行做法,但很少看到一本“建议本”火上热搜的。表面上看,厦大食堂“建议本”火出圈,是因为一问一答间的诙谐幽默。学生们留下的话语简洁直白、直抒胸臆、直指问题核心,但并非咄咄逼人;食堂的回答既直面学生诉求又妙语连珠,对流行的网络语言的熟练程度丝毫不输大学生。双方的互动,有种让人忍俊不禁的“松弛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这种互动背后,是一种理想的服务关系: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将自己和对方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食堂将为学生提供健康可口的饭菜作为目标,学生们在合理范围内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对食堂的意见建议。本质上说,虽然双方立场不同,但目标是殊途同归的。哪怕学生们提出的一些需求和建议,食堂暂时不能实现,但建议本上体现出的“句句有回应,事事有着落”态度足以让人感受到真诚;双方在这种开诚布公的有效沟通中增进了了解,学会了体谅彼此,及时消除了一些质疑和误会。这些终会凝聚成共识和力量,推动食堂服务不断变得更好,更让学生满意。

实际上,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食堂难吃”是一个老问题。最大的“槽点”有二:一是菜品单一,长期不更新——当然,近些年一些食堂为了改变刻板印象,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即盲目创新,开发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暗黑菜”,让学生们调侃食堂菜为“中国第九大菜系”;二是价格偏贵,本应具备普惠性的食堂让部分学生感觉到了负担,对菜品定价产生质疑。

不能忽视学生们对食堂的“体感”。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不是小问题。大学生固然要以学业为重,但如果吃饭这样的基础后勤保障不给力,会大大影响他们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热情和动力。

与中小学生多为未成年人,解决“食堂难吃”主要靠外部力量介入不同,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出于个人权利意识去向食堂提意见和建议,既是学习独立解决非学习问题的过程,也是在校园生活中培养主人翁自主意识的过程。我们常说“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读书的同时,学会向外界合理表达自身的诉求、争取一个满意的结果,本就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一过程和收获,和从书本中学得知识一样重要。培养这种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人生新阶段,处理好工作、生活、交际等种种挑战,大有裨益。

当然,厦大食堂对学生们给出了“温柔以待”,这同样值得称赞。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不能满足的也能给出有理有据的解释,这些言行固然是服务者的本职和本分,却仍是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更可贵的是,厦大食堂“建议本”已经存在了二十余年了,这让人看到了一种坚持的“工匠精神”。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有句让人津津乐道的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用网友们的话来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无论是个体与人相处,还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这两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汪灿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