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镇要有新“活”法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古村镇要有新“活”法

来源:农民日报
2024-04-20 08:34

原标题:古村镇要有新“活”法

一条老街,穿越时光,可联通古今。一座古镇,斗转星移,传承的是祖辈对今人的历史馈赠。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对乡村物质文化遗迹的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的坚持。在山西平遥古城,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河南省新县田铺大塆,他殷切叮嘱,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在洱海之畔的白族传统村落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他深情寄语,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时时放心不下,多番谆谆教导,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既饱含大国领袖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情感,又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战略考量。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古村古镇,以及与其共生共存的古建筑和农业遗迹,记录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建筑艺术,凝结着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农耕智慧,是乡土历史文化的信息库、中华传统文化的物化档案。保护传承好乡土上的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成为国人的文化自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更要让古村古镇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生命力,在“活态”发展中生生不息。

“活”着的古村镇一定是既古老又年轻的。既要保留传统乡村的风貌,传承乡间特有的民间技艺、文化习俗,也要将这些“保留”融入当下农村的真实生活中,也许是村头的一面文化墙,也许是农房上的一副楹联,这些古老的建筑和习俗要与农民群众细水长流的生活结合起来,沉淀为“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就要像农村”的文化底气与自信。

“活”着的古村镇也是既传统又现代的。曾经,不少地方轻“古”重“今”,拆掉青砖瓦,建起瓷砖房;又有一度,不少地方老物件“一动也不能动”,古村成了游子心中“不愿回去的故乡”。无论是古村古镇还是古梯田等农业遗迹,其存在的首要价值,是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需求。在人居环境改造中合理地配上现代“装备”,在乡村景点之间设置免费摆渡车、为人们提供驻足休息的座椅茶几、为行动不便的游客准备共享轮椅……让农民住得方便、市民玩得舒心,充满烟火气的古村镇,才能将其间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赓续传承。

“活”着的古村镇还可以既古意盎然又“科技范儿”十足。敦煌艺术和殷墟甲骨文都已经通过数字技术,和人们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如今的很多古村落,线下古木葱茏,百年建筑焕发生机;线上对内有数字管理,对外有数字地图,人们可以在“云”上穿越千里,感受农耕文明的历久弥新。

古村镇古建筑等有形的乡土文化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史主体的传承发展。古老的农耕文明,泽被当下,启迪未来,我们要在保护中传承,在“活态”中发展。在古村镇的新“活”法中,让文化赓续生生不息、乡愁古韵延绵不断,共同守住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