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生带勺上课:全网最“甜”的课何以触动人心?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浙大学生带勺上课:全网最“甜”的课何以触动人心?

来源:红网
2024-04-20 07:53

原标题:

浙大学生带勺上课:全网最“甜”的课何以触动人心?

近日,浙江大学一则《蜜蜂、生态与人类》通识课视频在网络上火热传播。这门课程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胡福良教授开设,每次上课,胡老师都会准备至少两种蜂产品供学生品尝。自带勺子、排队品尝、拍照打卡成了课堂上的“新风尚”,这门课程也被网友亲切地誉为全网最“甜”的课。胡老师以“蜂蜜”为媒介,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门,引领学生们从蜜蜂的世界出发,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诸多问题屡见不鲜:教学PPT陈旧过时,授课方式刻板单一,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缺乏参与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之间“同频共振”,而非成为课堂上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胡老师的课程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授课方式的“突围”,更是对课程机制创新的探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胡老师并未将蜜蜂的知识局限于书本之中,而是将其与实践紧密结合。他不仅通过图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授课,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讲述故事,带领他们进行手工制作,既具有实践性又充满趣味性。正如古语所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让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摆脱“高分低能”的困境。

其次,从教学对象来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将课程打造成一道“满汉全席”,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胡老师采取了“因材施教”的策略,与《蜜蜂杂志》合作,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形成“蜜蜂+”的论文写作形式。如此一来,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思维碰撞,迸发出绚丽多彩的智慧火花。

最后,从教学理念来看,教育不仅在于“授业解惑”,更在于“润物无声”。评价一门课程的优劣不能仅看知识的传授,判断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也不能仅凭分数的高低。如果课堂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只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门课程也难免会失去“灵韵”与“温度”。胡老师在课堂上不但传授知识,还在细微之处展现出对学生的亲切问候和关怀,充分展现出了一位学识渊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师者形象。正是因为这样“不落窠臼”的老师和课堂在现实中并不常见,才引起了众多关注和赞赏并口口相传。

全网最“甜”的课,甜的不仅是味蕾,更是人心。胡老师的课程为当前高校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叫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教”更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应学会创新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学用合一”,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教于心,努力彰显新时代课堂教学特色,让教学“活”起来。(袁潇雨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