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向新提质的人才关键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紧抓向新提质的人才关键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4-19 13:59

原标题:紧抓向新提质的人才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能否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并充分激发其效能,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提出“人才优先发展”,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引领发展”,这不仅意味着人才与土地资源、金融资源等物质资源一样,是重要的资源要素,更表明人才要在各资源要素中先行一步,处于其他各类资源要素发展的引领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这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中美人才之争愈演愈烈,我国国外人才回流受阻。同时,我国在人才的自主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人才队伍难以满足科技和产业的实际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培养壮大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的高素质新型劳动者队伍。高素质新型劳动者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因此,能否紧抓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找到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在机理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因此,能否以“链式思维”看人才,是发挥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作用的关键和前提。

人才链包含“横”“纵”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是人才的类型,从人才在科技和产业领域所发挥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可以认为人才链是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技术应用人才、成果转化人才、产业人才等一系列不同类型人才的链条,不同类型的人才将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差异化作用。纵向维度是人才的成长过程,对于每一类特定的人才,人才链要囊括三条链式结构,第一条是针对社会工作阶段,包含从人才的识别、培养、引进、使用、保障、激励、评价到流动等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的链式结构,主要描述用人主体从选人、育人、用人到留人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在社会上的流动过程;第二条是针对教育阶段,包括从学前、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到大学本科(或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链式结构,反映了人才作为创新要素在学校的培育和成长过程;第三条是针对人才的职业发展阶段,从功能性角度出发,包括从基础科学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基础技能型人才,成长为管理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进阶专业型人才,最后发展成为引领型顶尖人才的链式结构,反映了人才作为智力资源在职业层级上的认知进阶过程。

在实践中,应综合人才链的横纵两个维度一起来考察各类人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强调人才链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及双链深度融合各个阶段和环节的需求进行动态适应,从系统观、动态发展观的角度明确人才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定位。

关键作用

近年来,在发挥人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方面,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产业园区等都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值得推广借鉴的实践案例。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现有人才资助体系基础上,设立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旨在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又如,深圳零一学院、深圳科创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机构建立了“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载体,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产业人才的供需匹配。苏州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相融共进,营造“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实现领军人才、新兴产业和创新集群的“链式效应”。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人才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更好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深化有利于“产、科、教”协同育人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打破教育、产业和科技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又要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条块分割,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立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关键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凝练机制,以及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基于实时数据的人才链发展水平动态监测机制,打造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教师队伍。

第二,加快推进有利于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建设与创新。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推进科技、产业、资金和人才管理部门的协同联动,健全完善有利于链条各环节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和跨链共享的机制。建立先进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各主体获得与投入及风险相匹配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链深度融合的人才需求与全球人才资源的精准匹配。健全更加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注重人才链与资金链、政策链等多要素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驱动机制和政府调节机制作用。推动试点示范,及时对经验和模式进行总结,快速向全国推广,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要优化完善有利于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分类框架,重视对各类人才发展规律研究,开展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分析。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成长、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

第四,创新教育对外开放和全球人才引进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和扩大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继续保持“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思路,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灵活运用“专职+兼职”模式,精准引进创新链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黄璐 刘明熹,作者分别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