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水VS硬水,哪种水对健康更有益? - 健康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软水VS硬水,哪种水对健康更有益?

来源:人民网
2024-04-17 10:45

原标题:软水VS硬水,哪种水对健康更有益?

人民网北京4月9日电 (记者乔业琼)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软水”和“硬水”,但是这两种水的区别是什么?哪种水对人体健康更有益?近日,长春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

通俗来说,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尤其钙盐和镁盐含量的多少。其中,软水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通常自然界中的雨水、雪水等属于该定义下的软水,而山泉水、江河水、地下水等属于硬水。如若细致划分,按照水中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组成,也可将水的“硬度”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

碳酸盐硬度主要是由钙镁离子与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组成,这类硬度在受热后能够生成沉淀析出从而从水中除去,因此也被称为暂时硬度;非碳酸盐硬度主要是指由于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超过了水中的碳酸根与碳酸氢根含量,而与水中的硫酸根、氯离子或硝酸根等结合所形成的硬度,这类硬度在受热时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永久硬度。水中钙、镁化合物的含量之和即为人们常说的总硬度。

世界卫生组织测定饮水硬度即是统计总硬度,是将水中溶解的钙、镁均折合换算成碳酸钙,以每升水中碳酸钙含量为计量单位,根据水的硬度大小共将其分为7个级别:0—75mg/L为极软水,75—150mg/L为软水,150—300mg/L为中硬水,300—450mg/L为硬水,450—700mg/L为高硬水,700—1000mg/L为超高硬水,大于1000mg/L为特硬水。

日常生活中,软水对人们的生活是有很多好处的,例如软水洗浴可以使头发柔顺光滑、发丝轻柔,使肌肤变得更加细腻、有弹性,减少身体皮屑;软水洗衣能使衣物柔软、洁净、色泽如新,并且晾干以后的衣服不会发白发硬;软水可以保护家中用水电器,可以降低热水器、壁挂炉、洗衣机等用水电器的维修率,延长用水机器的使用寿命,家庭内墙中安装的水管不易结垢堵塞;软水还可以减少日常生活器具表面的污垢产生,例如清洗过后的餐具、瓷器,可以使它们表面光洁,少留或者不留痕迹等。传统上人们认为软水具有一定好处,饮用软水能预防结石病发率,维护健康。但是如果长期饮用软水可能会导致人体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

硬水的好处主要是硬水质的饮用水富含人体所需矿物质成分,是人们补充钙、镁等成分的一种重要渠道。当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等化合物含量较高时,溶于水中的钙等成分是较易为人体吸收的。但也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硬度过高的水可能会导致肾结石、胆结石或心血管等疾病。

那么,如何鉴别身边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方法1:取一杯热水,倒入肥皂水,轻轻搅拌。水面上出现泡沫的为软水,水面上出现浮渣的为硬水,浮渣越多,水的硬度越大。

方法2:用水壶加热,在壶壁上留下较多水垢的是硬水。

方法3:取一干净、干燥的玻璃片。分别在不同的位置滴等量水样。待其完全挥发后,白色残留物多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

对饮用水硬度的选择有什么标准?根据我国最新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生活饮用水的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不得超过450mg/L的限值。健康饮用水的硬度在50—200mg/L。

人民网

软水正成为心脑血管的新危险因素

武汉晚报讯(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彭冠迪 通讯员耿婧 孙彦钦)饮用硬水健康还是软水更健康?答案是硬水。4月13日,以“珍视地下水资源,保护健康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大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的舒为群教授以“饮用水矿物质与心脑血管健康”为主题阐述了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备受与会者关注。

舒为群表示,以硬水为主的水质与心血管关系问题正成为全球多年的研究热点,在斯洛伐克的一项对比观察研究中,得出了“硬水地区人群血管更为年轻”的结论。除此之外,硬水成分中还含有锶元素,该元素会带来糖脂代谢改善效应,血糖中含锶量越高,糖尿病风险越小。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与硬水相反,反渗透软水(人工软水、去矿物质水、去离子水、纯净水)正成为心脑血管的新危险因素,在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这主要源于人体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升高。

与会的另一位学者罗教华在会上也表示,根据WHO《饮用水水质指南》,有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纯水、蒸馏水、去离子水、脱盐水、反渗透水等完全或几乎完全去除了矿物质的水在未被再矿化前不适合作为人类饮用水。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及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主办。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单位的1200余名代表参会,包括7位院士和10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本次大会是我国地下水科学领域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历时2天,将围绕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地下水水质成因、地下水与人体健康、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地下水研究新技术与方法等多个领域展开学术研讨。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