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第一次遇见“渤海精灵”——西太平洋斑海豹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记者手记: 第一次遇见“渤海精灵”——西太平洋斑海豹

来源:新华网
2024-04-16 18:48

原标题:

记者手记: 第一次遇见“渤海精灵”——西太平洋斑海豹

新华社沈阳4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明辉

4月16日是第3个“斑海豹保护宣传日”。日前,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第一次踏入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赶在今春西太平洋斑海豹北上之前一睹这些“渤海精灵”们憨态可掬的真容。

汽车停在码头,记者改乘快艇。初春的辽东湾,气温只有10摄氏度上下,站在海边,风吹过,不免有些凉意,但开快艇的董师傅对记者说,这样的气温在斑海豹的眼中却是休憩的好时机。

董师傅大名叫董峰,是盘山县农业农村局斑海豹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对斑海豹的活动情况非常熟悉。

“快看!斑海豹”,从码头出发还不到两海里,董师傅便冲着记者喊道。

“在哪?在哪?”,近视的记者赶忙擦了擦眼镜。

等快艇再向前驶进,透过无人机航拍,记者终于发现这群摆着一字长龙,正在晒日光浴的斑海豹。远远望去,这些斑海豹早已“融入”滩涂,同属一片泥浆色。而其中星星点点的白,一部分是斑海豹仰卧着露出的肚皮,一部分正是不久前诞生的幼崽还没褪尽的胎毛。

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利用无人机的标记功能,记者吃惊地发现这群斑海豹竟有200多只。

一只只斑海豹都吃得圆滚滚、肉嘟嘟,见有快艇经过也并没有受到干扰,继续“我行我素”地享受辽东湾的春日暖阳。

艇开到距斑海豹不到50米时停了下来,记者希望再抵得更近些,董师傅说:“不能再近了,斑海豹胆小,再近,就该全都吓跑进水里了。”看着记者沮丧的表情,董师傅决定将快艇斜向上开,顺着水流漂下,这样既能尽可能近地看到斑海豹,还能把对斑海豹的干扰降到最低。

抓住这短暂的一分钟,记者打开手机摄像头,仔仔细细地观察起它们。

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新华社记者李明辉 摄

只见这些斑海豹身体呈纺锤形,背部灰黑色并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而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它们的前肢狭小,后肢较大,在陆地上行动时,靠前肢抓地,弯曲身子,匍匐前进,难怪北方人都喊它“蛄蛹”者;当镜头固定在面部时,也让记者吃了一惊,斑海豹俗称“海狗”,原来它的脸长得确有些像狗……

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这下,记者再也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人都喜欢上了这些爱“躺平”又“丑萌”的“渤海精灵”了。

盘山县农业农村局斑海豹管护站负责人李跃告诉记者,“自2015年起,盘锦先后启动‘退养还湿’‘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大大增加了斑海豹栖息地的保护范围。”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干预减少以及政府部门对于盗捕盗猎等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旅居”辽东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种群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盘山县农业农村局斑海豹管护站提供跟踪监测数据显示,3月25日单日上岸斑海豹的峰值超过300只,是近年来最高数据;上岸斑海豹的种群也由最初的单个种群增至目前的四至五个种群。

快艇顺着水流漂离了这群小家伙们的栖息地,记者依依不舍地向岸边望去。不经意低头时,又惊喜地看到一只斑海豹的脑袋探出水面,好像也在告别。作为唯一一种能在中国繁殖的海洋“鳍足类”哺乳动物,斑海豹们每年隆冬时节都会回到辽东湾海域,在浮冰上产仔,直至次年4月再北上度夏。

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新华社记者李明辉 摄

“别看它们在岸上‘蛄蛹’,水里可是能以17千米的时速游弋,想看到它们绝非易事。”董师傅又操着舵,在记者耳边喊道,“只有保护好它们,以后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见面!”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