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e网评丨看了啥买了啥,为什么要让我的“好友”知道?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丨看了啥买了啥,为什么要让我的“好友”知道?

来源:中工网
2024-04-16 13:37

e网评

龚先生

据《法治日报》报道,记者近日在对数款社交APP、购物APP测评发现,部分APP的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这些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用户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都可能因平台推送机制,让“好友”和其他人知道。

有位上海的陈先生就尴尬了:他在上班时被同事问到是否脱发,对方称“看到你昨天晚上在看卖生发药水的直播”。

这与不久前登上热搜的“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如出一辙,不少网友吐槽“感到被冒犯”。

17132433808731316_574x383

(图源 《法治日报》)

从“推荐认识的人”,到买了什么、看了什么都会被网友围观,手机对个人信息的攫取到了令人后背发凉的地步。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将网络浏览记录等个人隐私曝光在朋友圈里,但一些手机APP通过获取通讯录、大数据算法等方式,堂而皇之地将用户喜好甚至购物数据等公之于众,肆无忌惮地侵犯用户隐私权。

手机越界搜集个人信息的现象一直被公众抱怨,从最初的用户看了什么平台就推送什么,到现在强行关联“好友”之间的隐私信息,手机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似乎有逐渐扩大之势。

与人与人之间、实体与人之间的侵权不同,手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即使有人感觉个人隐私被手机APP侵犯了,想去寻找侵权的源头,则常常会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其实,针对一些APP强制、过度、频繁索取用户权限等问题,工信部隔三岔五就会公布一批黑名单以示惩戒。只是在浩如烟海的手机APP里,有些问题按下葫芦起来瓢,还有一些APP今天被注销、明天换个马甲重来。

17132434212861546_687x498

(图源 新华社)

究其根源,在一些手机APP开发者眼里,从一开始就将搜集用户通讯录、访问用户相册、定位用户位置等当作行业“潜规则”。即使被点名通报,也不过是“罚酒三杯”,这也让一些APP逐步滑向失控的边缘。

另外,一些APP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必须授权其使用通讯录、相册、位置等隐私信息,而有些用户并不知道下载APP后关闭相关功能,导致一些APP一直在频繁、密集地搜集用户信息,等到用户发现自己在互联网上“裸奔”时,为时已晚。

手机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真的难以杜绝吗?

其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规定了“最小必要”原则——能不收集的信息就不搜集,而且要把信息搜集的主动权交给用户。但从现实来看,一些APP出于熟人营销、实现利益最大化等现实考量,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其道而行之。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相关部门必须强化监管外,广大手机用户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个人信息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要以为这是通行的“潜规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通过投诉、起诉等方式维权。

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离不开的工作、生活工具,但在一些不法开发商、运营商的助推下,它似乎正渐渐成为吞噬我们个人信息的一头“怪兽”。要将这头“怪兽”装到笼子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这事要有人管,广大手机用户也要勇于对越界行为说“不”。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