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e网评丨冒充、造假、翻新?别让造假毁了中药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丨冒充、造假、翻新?别让造假毁了中药

来源:中工网
2024-03-17 07:52

e网评

龚先生

用独活冒充当归,用桔梗冒充西洋参,用桑枝代替黄芪……这不是拍影视剧摆道具,而是现实中真实上演的卖药骗局——

3月15日,《新京报》报道了发生在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素有“中华药都”之称的安徽亳州的一系列中药材网售骗局。除了用外形相近、差价巨大的药材冒充外,一些不法商贩还会将扁豆染色做成酸枣仁,甚至从药厂回收已无药效的药渣,烘干或加工包装成“正品”药材后销售。其间,电商会用染色、硫磺熏蒸等手段为替代品“化妆”,这无疑加大了消费者的辨识难度,正如报道中一位中药电商所说,“咱这懂药的认识,不懂药的根本看不出来,能不能买到真货全凭运气。”

17104894251121126_588x387

亳州一处中药材交易市场 图源新华社

不少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从网上选购中药材,主要是图网购方便,且价格比药房便宜。一些中药电商为获取更多订单,进货时往往会专捡便宜货。时间一长,一些供货商动起歪脑筋,中药材电商领域造假翻新等伎俩甚至已成行业潜规则。

如此造假手法为何能在中药材电商市场上堂而皇之地存续多时?

一来,中药材多为散装或简易包装,不像西药一样有统一正规的包装,监管难度较大。二来,中药材通常起效慢,短时间内往往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消费着即使怀疑买到假药,也很难从药效上得以佐证。此外,相关交易往往很隐蔽,进货商通常需要到门店外的其他地方去取货,不易暴露。

17104899408361520_750x400

中医药动漫形象“灸童”  图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药材效用模棱两可,外观形态似是而非,真假货品忽隐忽现……消费者在网购中药材过程中雾里看花,傻傻分不清,更加助长了供货商猖獗造假的行径。对消费者来说,到头来不只花了冤枉钱,药物不起效、耽误治疗,上面附着的染色剂、硫磺等非药物成分还会不同程度危害患者健康。对商家而言,这种投机方式长期大范围存在,难免会“劣币驱逐良币”,妨碍药材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记者暗访的视频中,一些供货商介绍造假做法时的大言不惭、若无其事,分外扎眼,而网友一句“中医可千万不能毁在这些人手里”,道出了事情的严重性——商家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或将使“药都”因造假而名声扫地,中草药可能会因造假而失去元气,中医疗效可能因中药材的粗制滥造而功亏一篑,中医药文化可能会渐渐失去公众的信任。

17104901450701996_1080x192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这体现出国家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其更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努力。眼下的中药材网购乱象,不仅是市场秩序问题、消费者权益问题,更是关乎国计民生、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的大事。

实际上,一段时间以来,诸如用模具来制作“千年人形”何首乌、用染色后的葡萄皮来伪装山茱萸等做法,屡屡被曝光。对此,市场监管的力量在逐年增强,专项整治工作也取得一定效果,但针对电商售买假冒伪劣中药材行为的监督触角仍不够深入,现实中还存在大量漏网之鱼。让监管的目光更犀利、手段更硬气,不能让电商平台成为中药材制假售假之地,是各方的强烈呼声。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创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门口的一副对联。老字号制药所秉持的一丝不苟,成就了老字号的品质与口碑,亦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匠心为底、以诚信为基,才能许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一个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