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李鹤成:胸怀病患 “微”处见功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李鹤成:胸怀病患 “微”处见功

来源:中工网
2023-10-13 09:06

44岁的王先生被诊断为终末期尘肺,今年8月辗转找到瑞金医院时,胸闷胸痛,无法脱氧生活。胸外科主任李鹤成操刀,带领团队奋战4小时,顺利完成肺移植手术……肺移植一直是胸外科领域难以攻克的堡垒,2019年至今,瑞金医院已完成多例复杂疑难的肺移植手术,成绩突出,但李鹤成却说,这只是在弥补技术上的一块短板。

“胸外科主要诊治胸腔的疾病,包括食道、肺部、纵隔、胸壁病变。学科建设上,我们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长’,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胸部疾病外科诊疗中心。”李鹤成兵分三路,齐头并进:一是借助瑞金医院强大的多学科综合实力,不断精耕肺移植领域;二是创新肺结节微创与智能化治疗,保持特色优势;三是继续优化可切除食管癌综合治疗模式。

瑞金医院以胸部疾病机器人微创手术见长,而李鹤成则是胸外科的掌舵者。这位70后少帅执掌帅印9年来,将机器人手术全面覆盖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气管肿瘤等胸外科所有病种,良好口碑吸引更多病人,胸外科如今发展到3个病区、118张床位,科室声誉逐年攀升,到2021年已跻身复旦版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第九。

李鹤成热爱手术,却又不是只痴迷外科技术的开刀匠人,温润谦和的外表下,更跳动着一颗临床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他带领团队医教研并举,在科研中寻找提高生命质量的新办法新路径,不断在国际上发出“瑞金声音”:牵头开展国际注册临床研究17项,其中,发表全球首个机器人对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试验结果、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知名杂志EJC上发表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结果,赢得两年内三度荣登外科学殿堂级杂志annals of surgery的荣耀。

“中国不缺病例,但需要更多重磅的原创临床研究,我们希望做能改变指南的原创性研究,提供中国数据和瑞金经验。”李鹤成有着科研型外科医生最朴素的想法:从临床问题出发,钻研基础研究,再将科研成果反哺患者,最终落到每一个生命上来。

更微创更精准

“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过去不少患者发现肺癌时已是晚期,而现在,随着低剂量螺旋CT普及、体检意识增强,早期肺癌被发现得越来越多,有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而我们不仅要把病灶切得干净,还要追求手术更微小更精准。”李鹤成从业20年,手术12000多例,微创手术超过85%,2014年担任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后,将外科微创化和机器人智能手术带到新高度。

技术拓荒不易,李鹤成在传承中勇于创新。在其领衔下,胸外科2015年成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至今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2000例左右,其中,机器人辅助食管癌Ivor-Lewis根治术、机器人微创早期肺癌肺段切除手术量均居全国第一,科室获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国胸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21年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专家共识。

怎么才能让肺癌手术更精准?2021年,李鹤成牵头成立“瑞金医院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一体化诊治中心”,以术前三维重建、AR辅助下肺结节定位、磁导航支气管镜等新技术,实现肺结节诊断更精准、治疗更微创,让患者获得最优的肿瘤学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瑞金医院加速康复外科(ERAS)胸外科示范中心”应运而生,为患者提供标准化、优质快速康复流程,降低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应激反应。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鹤成正在做手术。

“微创手术更多了,病人恢复得更快了。”李鹤成说,科室以“微创为主,精准可视,全程管理,快速康复”为理念,致力于为病人规划最佳治疗方案。

临床科学家的追求

“从胸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医生对抗疾病的武器变多了,但手术形式无论怎么演进变化,精准是最重要的。”李鹤成认为,医生要建立科学的外科思维,手术并非一切了之,而是要做“对”。他只动该动的手术,给病人最小的创伤和最大的治愈可能。正因为把病人当成整体看,将病灶和病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病人利益最大化。精准治疗,见微知著。李鹤成奉行的外科准则,让他摆脱了开刀匠的角色,走向医学大家。

在他的引领下,瑞金胸外科以临床难点痛点为导向,聚焦临床基础与转化研究,把论文写在临床上。“比如,到底什么样的食管癌患者适合做免疫治疗?能否从肿瘤微环境、基因突变中窥探到些许线索,将这些问题标准量化?”他举例说,食管癌预后差,2020年起,他们便启动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系列研究,来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一期试验结果率先在国际上发表,达到55.6%的全球最高病理完全缓解率,目前二期的数据也十分理想,即将开启三期试验,这将造福更多患者。

在瑞金胸外,这样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近年来,李鹤成牵头开展国际注册多中心临床研究十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瑞金胸外机器人手术学》等英文专著;主编中英文双语期刊《机器人外科学杂志》;牵头制定两部中国专家共识;研发手术器械,获3项国家专利;打造“瑞金胸外国际论坛”学术品牌。因学术表现突出,他被授予美国外科学院成员(FACS)、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AATS member)。

为医学而生

为何学医?李鹤成的回答糅杂了家乡农村的落后经济、高中车祸的住院经历、医生受人尊敬的职业特性,还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少年意气。

这又是一位来自蚌埠医学院的外科高手。“那里曾走出5位院士!”李鹤成如数家珍。在蚌埠医学院的4年,他不仅确定了今后的专业方向,还炼就了扎实的外科刀法,更萌生出跟随前辈大家向更高处攀登的想法。

考上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邵志敏教授的5年,是李鹤成从普通外科医生向研究型医者转身的契机,从邵志敏、沈镇宙身上,他学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化肿瘤外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全球化视野,英语表达能力更是突飞猛进,达到同声传译水平。如今,瑞金胸外每周二英文教学查房、每周三英文晨会,正是沿袭了师者的良好传统,也是李鹤成将循证医学理念不断深入强化的实践。

“老师凌晨5点会发英语文献让我们研读。”学生说,李老师是天生的外科医生,天赋极高,又很勤奋,已至“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境界。这位学生在做住院医生时,有次参加肺结节手术,因手术器械不熟练而慌乱,一向温和的李鹤成提出严厉批评,他耐心地和她分析肿瘤、血管和其他脏器的结构关系,教她怎么培养和器械的感情,学生方才知道,老师从小医生起,就在白大褂兜里放一把止血钳,时不时地操练手感。

李鹤成问诊时,永远着衬衫、穿皮鞋,他说这是对病人的尊重;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每天早上查房,雷打不动,要亲自看一看病人才放心;晚上值班医生有任何问题都能打他手机,他准备随时救场……大家眼里的李医生、李教授、李主任,胸怀病患,仁心仁术,冷静严谨,又不失温暖仁厚。“从医是我最大的爱好,我就是为医学而生的。”李鹤成发自肺腑道,医生要把患者当朋友,给予人文关怀,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

一个人走得虽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作为学科带头人,李鹤成拉起一支肺、食管及纵隔亚专科组成的团队,形成术业专攻、特色鲜明的专科矩阵。“对内团结,对外合作;临床科研,比翼齐飞;因材施教,守正创新。”他的这种学科建设理念让其在挑选学生时,不仅考察学术水平,更看重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近年来他培养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30余名博士后、硕博研究生,有些成为当地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劳动报 王慧)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