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现代”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现代”

来源:学习时报
2023-02-06 10:43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现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理解现代化,而理解现代化的前提是理解现代。马克思是如何认识“现代”概念的呢?他并没有给“现代”下过定义,但是他多次使用“现代”概念,从这些使用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他对“现代”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现代是时间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现代是叙述性概念,用以度量时间,和“当下”相类似。马克思生活的“当下”就是资本主义时代。因此,“现代”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不可分,马克思是在生产方式发展和转换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概念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他们多次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现代”。他们将“现代”作为修饰语,用以修饰其他概念,形成如“现代生产方式”“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制度”“现代德国哲学”等概念。如在讲到“现代生产方式”时,恩格斯指出“具有现代生产方式的社会需要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国际关系”;在讲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时,马克思强调“这是旧的封建官僚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斗争”;在讲到“现代社会”时,恩格斯说“这一类社会主义者从现代社会的苦难中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应该恢复封建的和宗法的社会,因为它没有这种种苦难”;在谈到《资本论》时,马克思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讲到“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制度”时,马克思强调“到那时‘现代国家制度’现在的根基即资产阶级社会已经消亡了”“通过这种形式,把财富本身和财富的生产宣布为现代国家的目的,而把现代国家看成只是生产财富的手段”;在谈到“现代德国哲学”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副标题就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来说,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同步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现代的进步性。在物质生活上,现代社会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人类物质财富得到很大丰富,人类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从人类交往来说,只有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才能从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从精神生活来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民族的互相往来普遍化,文明也在这种往来中得以实现交流互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当然,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现代化,因此,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弊端。马克思就指出未发展国家既渴望现代社会的进步,又惧怕现代社会的弊端,“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在这里,马克思所讲的“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所以,马克思对“现代”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其次,现代是比较概念。现代是建构性概念,被用以和传统相区分。因此,我们要在“现代”与“传统”的比较中认识“现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讲到德国的城市建设时,恩格斯也说“旧城仍在原来的地方,可是在它的周围或旁边又有规模很大的更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起来”;再如,在谈到炮艇时,恩格斯将其称之为“一种较现代化的、用臼炮装备的舰艇”。在这些语境中,马克思是在“现代化”的意义上论述现代的。

所谓现代化,简言之,即“化”为现代,也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面对传统,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主张是传统主义。这种主张认为传统优于现代,当现代化进程中遇到问题时,追溯到传统,就会发现传统社会并没有这些问题,故此主张回到传统社会,从传统中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更有极端者,不对传统进行甄别,而认为传统都是好的,走向复古主义。另一种主张是现代主义。这种主张认为现代优于传统,社会问题的出现、民族危机的加深均源于传统文化,否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事实上,人类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现代化就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相对于传统,现代具有与生俱来的“话语优势”。但如果单纯强调现代,并以此彻底否定传统,就可能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导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断裂性认知。第三种主张是扬弃,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有利于当下中国发展的积极因素,对这些积极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就“传统”对“现代”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再次,现代是特征概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他使用过“现代的”“现代化”等概念,但是他没有使用过“现代性”概念。所谓“现代性”,也就是现代社会的性质和属性。现代化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现代性”本身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西方中心主义”,将资本主义现代性,即“现代性特殊”等同于“现代性一般”,并用之裁剪、判别其他现代性,如社会主义现代性。马克思并不是否定现代性本身,而是否定作为现代性特殊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在马克思之后,围绕着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出现了诸多现代性批判理论。如在科学技术大放异彩的时代,针对科学技术加剧人的异化问题,出现了科技批判理论;在环境问题持续出现的时候,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生态批判理论;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针对商品的符号价值取代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消费社会时代的问题,出现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在数字时代来临时,针对数字时代新异化的出现,出现了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等等。这些现代性批判理论大多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分析工具,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病,以求更精准地切中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求解现代社会的方向。

总之,“现代”既是叙述性概念,也是建构性概念,更是表征现代社会的特征概念。(李双套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