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开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

来源:四川日报
2023-02-06 10:39

原标题:开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重要特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目标,也将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标志。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文明意义上的现代化,更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创新,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超越。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党带领全体人民继续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必将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

推动经济与民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就“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构建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基本民生建设目标体系,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全社会人口基本上实现各类社会保障项目的应保尽保,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实践再次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动民生建设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依据现实国情稳步探索。

没有物质基石何谈民生大厦,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紧密联系。在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实践中,清楚认识到只有走经济与民生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道路方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需要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融会贯通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这一辩证关系。从国家整体层面,发展是实现民生建设目标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GDP从2002年破10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破120万亿元,没有经济的增长,就没有持续不断的民生投入。从社会稳定层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个体发展层面,个体是经济与民生互动关系的有机载体,经济发展促进民生建设,民生改善才能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高素质的人民,进而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完善分配制度。第一次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劳动致富、创新致富、创业致富,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特别是提高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有序实施“提低扩中”行动计划。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完善按各类生产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积极性。完善再分配机制,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个人或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和监管,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合理提升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以全体人民全覆盖为目标,不断完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大力倡导自觉自愿的救贫救困,营造财富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始终是最大的民生之本,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共同富裕要靠勤劳与智慧来实现,这就要求共同富裕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基本保障,不仅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就业公平,而且要使就业者能够爱岗敬业,提高就业者的获得感和自我实现机会。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充分吸收农村转移城镇劳动力及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通过产业优化,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和转移能力,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要不断完善“劳有所得”的实施方案,既要在劳动报酬上有所得,还要在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上有所得。促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营造以“创业”为目标的就业环境,从政策层面探索支持“先就业后创业”的就业成长机制。做好新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和行业发展制度完善工作。健全就业需求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消除就业不平等的限制和歧视,对重点人群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完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原则,增强“基础性、普惠性和兜底性”的基本功能。回应“三大差距”“一老一小”等现实关照,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扩大保障范围,提升统筹层次,以安全有效的原则融合数字技术推动社会保障均衡性可及性。在现有社会救助制度基础上,整合爱心力量,打造社会救助共同体,拓宽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和严格监管资金使用,明确救助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更多地实现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内容创新,优先补齐和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保障项目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分配、就业和住房等重大事项改革工作中的协同作用,既要确保“基础功能”有效,又要实现“提升功能”创新。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以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卫生健康新格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加强财政预算投入,实现健康理念与健康行动相统一。做到基本型健康需求的供给充足、个性型健康需求的供给创新和发展型健康需求的供给完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公平可及原则与重点突破原则,优化配置卫生健康资源,尤其对特殊群体、欠发达地区和公共卫生防护网络等坚持优先优化的资源倾斜政策,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地区在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掉队。

徐杰、刘金华,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