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2021年龙江工匠 | 陈冬羽:从学徒工到国宴大厨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1年龙江工匠 | 陈冬羽:从学徒工到国宴大厨

来源:中工网
2022-12-18 15:40

在直径40厘米的大铁锅中装满水,每天单手端着练力气;

把别人扔掉的白菜帮子拣回来,一遍遍练刀工;

每天早起背《新华字典》,就为了把“菜票子”的字写准;

这是初中学历的陈冬羽从农村来到哈尔滨后,在饭店当学徒工的经历。

如今,作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宾、社会名流为主的哈尔滨花园邨宾馆的厨师长,他早已是集全国烹饪大赛银奖、龙江工匠、哈市工商联餐饮商会青厨委主席等诸多专业荣誉、行业头衔于一身的“国宴大厨”。

1

“另类”行为:国学经典,厨师也用得上

上学时,陈冬羽成绩好,但看到父母为了生活奔波劳碌,2001年,瘦弱的他狠心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学徒时,他坚持背诵《弟子规》《增广贤文》,这些在同事看来“没啥用”小儿科的书,至今仍记忆犹新;同事们上网吧打游戏,他却从每月仅有的50元学徒工资中拿出一半,买《中国大厨》《东方美食》等专业书读。

“厨师侧重技术没错,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是不分时代、行业、年龄和岗位的,做人做事‘一辈子都用得上’。”这种颇显“另类”的想法和做法,成为他追求诚信、专注的职业生涯中,常人难以体会的无形力量。

1

擅长“偷艺”:吃苦挨累那都不是事儿

“师傅,您去休息,这些杂活儿我来干。”勤奋的陈冬羽不仅“眼里有活儿”,更想方设法“偷艺”,熬油、加工排骨这类脏、累、费事儿的“初加工”活儿,他抢着干,惟一的条件就是请求师傅给予指导。 

他深知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菜品质量,不能放过任何学习机会。甚至别人瞧不上眼儿的鱼麟,他也追着师傅刨根问底学做法。

分毫不差:不能让工匠精神“打折扣”

短短数年,陈冬羽已经能独挡一面了,先后在国企餐厅、事业单位食堂、大型餐饮集团后厨任负责人。

他琢磨油、醋、糖等调味品,买来各种酱油,品尝哪种味道好、提味快,观察哪种易上色;他还抽空去醋厂、豆油厂了解生产工艺,向老中医求教中药调味品的药理药性;他分析调味品用量,杜绝“少许”“差不多”“大约”等模棱两可的做法;他研究食材,深入大小兴安岭、沿海城市等开展“寻味之旅”,每到一地,必去的“景点”就是菜市场。哪里的牛肉“雪花”多,哪里的松茸厚实,哪里的鱼肉质好……陪农民上山、找渔民下海,食材产地、气候特点等对食材的影响都是他研究的课题。

油温枪、计时器、钢尺和刻度称,是陈冬羽的必备厨房用具,他要求员工做菜时必须精准掌握油温、时间、刀功长短和数量。他说,优秀的厨师,一定要像农民了解种子那样了解你的食材、调料和它们的成长规律、生产步骤,这是提高厨艺的根本。

龙江国宴菜:我要把这事儿干好!

对厨艺的创新,陈冬羽注重传统食材的精细化研发。“我们龙江菜系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上不了‘大台面’的小鸡炖蘑菇这类大众菜,要在普及科学膳食的基础上,注重体系建设。”陈冬羽激动地说,从传承的角度讲,被贴上“黑黏咸”标签的东北菜,在全国影响力不大,但东北菜有绿色食材优势,有前景。

“我要把这事儿干好!”他苦学苦练,2017年考取了人社部高级技师证;2018年,他被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聘为客座讲师;2019年,他报考了工商管理大专班……

开设创新工作室、开发特色食材、打通人才输送技术断层……陈冬羽要让龙江国宴菜,香飘国内外!

(据黑龙江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黑龙江工会”消息 郭艳军)

(原载于2021年10月20日黑龙江工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郭丽娟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