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奋斗在路上|焙烧炉前练就看家本领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这十年·奋斗在路上|焙烧炉前练就看家本领

来源:中工网
2022-11-15 14:36

他,认准了艰苦的焙烧岗位,一干就是28年;

他,立足本职精进技艺,成为响当当的行家里手;

他,潜心钻研,致力于工艺革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他就是 “中国钼业之都”——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钼集团”)职工、“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王伟中。

练就一身过硬‘看家本领’是他最大的心愿

1994年,年仅21岁的王伟中脱下戎装换上工装,成为金钼集团焙烧岗位上的一员。“作为一名操作工人,练就一身过硬的‘看家本领’是我最大的心愿。”王伟中说。凭着雷厉风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很快,他就脱颖而出,当上了金钼集团冶炼分公司三分厂13#、14#回转窑炉长。

有一次,这两台回转窑的炉筒象商量好了似的,在一天之内发生断裂,相继罢工。“王伟中带领班组人员在近60℃的高温下揭开炉盖进行抢修,连续干了36个小时硬是没合眼,提前2天完成检修任务。当炉膛的火再次被熊熊点燃时,他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炉台边。”提起当时的情景,分厂厂长袁文锦的眼睛湿润了。

要成为焙烧岗位的技术能手,必须勤学苦练。“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每次设备维修时,都要认真完成‘三问三答’,即:为什么会发生故障,应该吸取什么经验,以后应该怎么操作。一有空,就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王伟中说。

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中的总结、思考和实践中,王伟中对100多个工艺参数了如指掌,把控炉况、炉温和料脊的本领数一数二,他也从炉前操作工,一步步干到中控班长、工段长、分厂副厂长。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时间总会想到他

“王伟中是焙烧炉前有名的干将。在冶炼分公司,多膛炉运行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工友吕东峰说。

有一次,分厂1#多膛炉的耙臂断了,需要“热换耙臂”。“所谓‘热换’,就是炉子是‘活’的,要在运转着的炉子中,取出断掉的耙臂,不亚于‘火中取栗’。而且,一根耙臂净重达300多公斤,炉内最高温度达600℃,更换它不光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动,差1厘米都不行。”分厂厂长杨航说。

“大伙忙乎了10个多小时,耙臂硬是‘赖’在里面不出来。当时王伟中正在休假,得知这一情况,他火速赶到现场,通过对炉膛内情况的分析,精准判断是耙臂头的端口掉到卡槽里了。他二话不说,用根钢钎自制工具,仅用了1个多小时,断在炉子里的耙臂就乖乖地‘钻’出来了。”工友康向文说。

大伙口口相传的“王伟中配料漏斗”,解决了高硫产品重新回炉焙烧造成的金属回收率损失和燃气浪费问题。 “2#多膛炉原料堵塞现象频发,他将除铁器由原来‘小个头’的圆锥形,改为‘大块头’的正方形,又将其‘驻守’的位置从破碎出口移至冷却机出口,一举解决了工友们头疼的问题。”焙烧工樊学刚说。

“王伟中低温焙烧法”节约成本1470万元

从生产现场各环节入手,进行工艺优化和小改小革的同时,王伟中将钻研的视线投向了更高的目标——创新操作法。

冶炼分公司氧化钼多膛焙烧炉,在运行过程中物料烧结现象时有发生,产品质量下降。王伟中留心观察,分析钻研,发现物料结块的根本原因在于温度偏高,他创新性地采取了“关闭部分炉层的燃烧器、充分利用物料自燃放热”的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多回收金属3吨,价值约30万元。

“通过低温焙烧,天然气单耗由100多立方米降到50多立方米,仅此一项,为企业节约成本1470万元。”分厂厂长李渭军赞叹道。这项技术创新成果被金钼集团命名为“王伟中低温焙烧法”。

在火热的生产一线,王伟中用执着与坚守、奉献与担当在焙烧炉前书写了不平凡的一页。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学知识、练技能,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张雪榕)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