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为导向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以价值为导向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来源:南方日报
2022-09-27 09:50

原标题:以价值为导向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今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也是广州被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40年来,广州不断提升名城保护的规划建设和治理能力,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多元化路径,倡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目前,已公布26片历史文化街区、828处历史建筑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了永庆坊、盐运西、泮塘五约等历史地段微改造保护更新的实施落地。未来,广州应站在更高的起点,加大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建设中的保护传承,更好地凸显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地位、体现城市温度,持续推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拓展城市文化内涵

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广州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保留着量大面广的文化传统及人文景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的价值特色日益彰显,璀璨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将大有可为。为此,要紧紧围绕广州“四地”历史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拓展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州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内涵丰富、景观独特的城市印象。

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脉络。以价值认知为导向,分主题、分类型、分层次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普查摸底广州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对城市多元文化和多层级的历史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其价值特色,从历史文化相互之间的关联中,探究其深层内涵和发展脉络,以此将文化资源进行串联,突出广州“四地”文化的特色。

建立系统保护传承体系

系统构建保护传承空间体系。对于广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前提、保护是关键,要做到保护空间全覆盖、保护要素全囊括。围绕广州“四地”历史文化价值,可建立“点、线、面”保护框架,构建“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层级保护体系。既要保护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自然山水格局、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等,实现保护分级分类、科学有力、持续有效。同时,还应加强对近现代广州文化遗产和当代城市建设代表性成果的保护。

精细化建设保护传承体系。广州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类型、等级、区位、环境及其价值各有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应差异化精准施策,发扬“绣花”工匠精神,讲好历史人文故事,保护好其特色价值。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守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核心价值的同时,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做到民生事项优先。要由表及里,从外观风貌保护到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内在品质提升,从以往的“拆改留”到“留改拆”,再到今天的“保、留、拆、育”综合统筹,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更有温度与情怀。

系统完善保护传承治理体系。强化底线管控,积极构建全面覆盖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全面、科学、可行的方案,结合名城保护法规体系,让保护与传承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可联合指导、协调、监督、运营管理部门,一方面从纵向落实上级职能部门相关政策和要求,又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急市民所需,确保上下联动;另一方面从横向统筹多部门协同合作,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实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

倡导多元参与的共同缔造

加强政府主导的多元共治。可设立修缮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引导和奖励产权人和业主自主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除政府投入外,还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可筹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基金”等公益平台,鼓励社会各方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公益性捐赠。

加大宣传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加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宣传及奖励,让保护传承人有荣誉感和获得感。培育“名城守护官”等志愿组织和推进“城市体检观察员”“社区规划师”工作,建立公共咨询委员会和文旅融合服务机构,引导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合力,让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回归社会、服务于民,增强老百姓的参与感、责任感、幸福感。

不忘本来才能开拓将来,学会传承才能更好创新。城市历史文化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蕴含的深厚价值,系统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断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才能让古老的广州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恒久的影响力。

(朱雪梅,作者系南风窗传媒智库特约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