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资历论高下 让青年科研人员敢说“不”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不以资历论高下 让青年科研人员敢说“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8-17 11:08

原标题:不以资历论高下 让青年科研人员敢说“不”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启动为期1年的减负行动3.0。《通知》提出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行动,期望在此前两轮减负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减负成效,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青年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处在成长期的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生活、工作和心理上的难以承受之重。不少科研项目规定必须是有特定职称和工作年限的人才可以申报,这使青年科研人员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不得不委曲求全参与课题组申报。

为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通知》明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规模。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这些将有助于减轻当前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头之痛。

与此同时,《通知》明确在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中注重中长周期,以其尽职、成长和发展潜力为核心,而不是拘泥于需要较长周期的成果发表和转化,避免揠苗助长。在考核评价中“破五唯”,避免单纯以论文、项目、“帽子”等论英雄,将使青年科研人员敢于挑战高风险的前沿研究课题,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深入研究一些重要领域。

青年科研人员参与一些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是必要的,这也有助于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将所有事务性工作都推给他们承担,则会严重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通知》明确让青年科研人员摆脱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配备科研助理为其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建立类似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信息只填一次”机制,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

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不应停留在表面上的负担减轻,而要深挖这些负担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根本性原因。学术界论资排辈,科研单位服务不够,青年科研人员在课程安排、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往往要仰仗资深人士……这些问题使青年科研人员的负担“按下葫芦浮起瓢”,不仅无法彻底减轻,还会有减而复增的风险。

如何在制度上确立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以年龄或资历“一刀切”地设定门槛,让青年科研人员敢于说“不”,能够挺起腰杆独挑大梁,是减负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以增强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为中心,使他们可以自立于学术界,避免减负行动回潮反复。

此外,要汲取近些年来基层减负的经验和教训,在科研、教学、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放管服”改革推动科研管理体制优化,使青年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比如,在课程安排、课题申报、经费报销、日常办公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科研服务质量,创造使青年科研人员不受打扰的研究环境。

《通知》强调,各科研单位是减负行动落地见效的关键一环,要把行动要求落到实处。应该说,近些年围绕青年科研人员减负下发的文件并不少,但是部分科研单位仍然我行我素,没有贯彻落实。这意味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在科研单位切实执行,避免一些科研单位“念歪经”,使科研人员难以享受到改革红利。对此,要加大对科研单位的政策落实督查力度,倾听青年科研人员的真实反馈,让减负行动得以深化落实。

(作者:马亮 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