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山洪事件: 线上滤镜景点与线下七条生命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彭州山洪事件: 线上滤镜景点与线下七条生命

来源:羊城晚报
2022-08-16 18:39

原标题:彭州山洪事件: 线上滤镜景点与线下七条生命

8月13日下午发生在四川彭州市龙漕沟的山洪事故,共造成7死8伤。

若是网前时代,刊发在纸媒一角的上述消息,恐怕很难引发外地人的关注。而今视频时代,我们和拍摄者一样,也在第一视角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一位父亲在洪水中紧紧抱住孩子,水势越来越凶猛,直至将两人吞没。

一对男女在山洪中同样紧紧抱在一起,险象环生,影像戛然而止。

令人揪心的不止于此——

同样是现场视频,有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向沟内游客不断高喊:“起来了,起来了”“后山涨水了”,呼喊声后来甚至变成“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

现场工作人员的声嘶力竭,沟旁警示牌上醒目地写着“珍爱生命请勿下河”,河畔横幅上同样醒目的“山洪易发区 禁止下河 珍爱生命”,以及周边的护栏和隔离网,都唤不醒某些游客的安全意识。

相信大多数人在看这些视频时都有同样的疑问:这些人怎么了?为何如此轻贱生命?

但紧抱孩子的父亲,应该是珍爱孩子生命的;紧紧相拥的男女,应该珍爱自己也珍爱着同伴的生命。为何一定要等到洪水袭来,甚至及至被洪水吞没,才恢复求生的意识?只能说,山洪没来之前是侥幸,洪水已至眼前是不幸。

灾难已然发生,最好的善后就是如何堵塞漏洞,补齐短板,防范灾难的再度发生。侥幸是不幸的开始。那么侥幸的源头在哪?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那一刻失去了对现实危险的感知能力?又是什么让他们不愿相信真实世界里的警示和近乎哀求的劝阻?

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线上虚拟体验信息与线下真实环境信息对用户的争夺。越来越多人宁愿相信线上被重重滤镜遮蔽的“种草”,也不愿接受线下真实环境的反馈。

与此相关的一个讨论是,那些为野生景点“种草”的平台,对类似彭州山洪事件有无责任?

当UGC成为平台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和内容来源,“用户自行上传的”成为平台最常用的甩锅大法;“AI智能推荐”则紧跟其后。

“我们只提供平台”,当然不是脱责的依据。网络的放大效应能轻松捧红一个野生景点,安全提示却常常匮乏。

“滤镜景点”的危害在于,它既过滤审美,有时还过滤安全。一些个性化的智能推荐,可根据受众在某个“滤镜景点”页面停留时间的长短,推断受众的兴趣并持续推送相关内容。“那么多人都这样玩,也没出啥子事!”“我们四川人就是在洪水中也能血战到底”侥幸就这样慢慢浸润,生根发芽。

彭州山洪事故之后,关于龙漕沟的种草笔记、推荐视频纷纷被下架。但这不应是在血的教训之后,只有某个野生景点或网红打卡点被下架。希望线上平台能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适度的滤镜,智能匹配的安全警示,当在改进之列。如当系统发现“如何轻松绕过隔离网”这样的攻略时,理当在用户上传时就启动拦截。这样的抖机灵不该成为平台的流量源泉。

当然也没必要一棒子打死所有的野生景点,加强与线下的联动,显著位置的安全告知,是该补齐的短板。如对特定地区的山区河沟,应有雨季防洪的智能提示;当地管理部门的禁令,应有及时的补充和校正。

互联网原住民正在成长,擅长与线上打交道的这一代人,如何保持对线下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并改善与真实世界里的人和物的沟通,慢慢变得重要起来。

线上的“种草”捧红了龙漕沟,构建出一个似幻还真的“网红打卡点”,现实的山洪却带走了真实的七条生命。留下喊话人无尽的遗憾:我本将心向游客,奈何游客爱沟渠。(王琳)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