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产业工人之歌——技术工人眼中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 工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唱响新时代产业工人之歌——技术工人眼中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19 07:21

  原标题:唱响新时代产业工人之歌(主题)

  ——技术工人眼中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郑莉 朱欣 郝赫

  2017年的春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拉开帷幕,致力于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在生产一线、工厂车间忙碌着的产业工人迎来了职业发展的春天。

  航天二院二八三厂的曹彦生和曹彦文兄弟,一个在单位鼓励下就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制造专业博士,拥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双师”证;一个成为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冠军。

  有研稀土公司的技术工人程军,带领技术工人和硕博高知组成的创新团队,为国家开发了合金靶材产业化制备技术,突破了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卡脖子”难题。

  来自农村的砌筑工许纪平,成为了高技能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中建七局工匠学院院长、砌筑工导师。

  改革启动5年来,被改变的不仅是他们。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获得蓬勃发展,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

  产业工人的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连接在一起。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通过劳动实现价值、创造幸福。

  驶入成长成才“快车道”

  位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八三厂的马景来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有一面高技能人才照片墙,曹彦生和曹彦文兄弟俩的照片排在同一列。

  在二八三厂,“曹家兄弟”大名鼎鼎。哥哥曹彦生是80后,数控铣工出身,现担任二八三厂精密制造车间主任兼智能装备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弟弟曹彦文是90后,一名数控中心操作工,技师、工程师。他们都是数控加工技术领域的顶尖工匠,从事着国家先进航天产品的制造工作。

  2017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启动。从媒体上看到报道的曹彦生、曹彦文隐约感到“这事很重大”,但自己真的可以直接受益吗?他们既期待又疑惑。

  改革方案下发半年后,改变悄然发生。

  二八三厂积极推进改革落地,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提升产业工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举措,探索优化产业工人成长环境和上升路径。

  2018年,高技能人才开始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看着身边陆续有同事成为工程师,曹彦文感到,曾经横亘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大门”敞开了。

  作为技师的曹彦文曾获得全国性技能大赛冠军,加之有过多项创新成果,在2021年顺利获评工程师。曹彦生也打算在2022年参评正高级工程师。

  在全国,打通“专业技术职称+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双向通道的探索日益增多。江苏、重庆等地实施了工程师、技师双向互评,搭建起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快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曹彦生、曹彦文的福利待遇也在提升。二八三厂把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挂钩,向高技能人才和业绩突出者倾斜,推行技能竞赛结果与岗位系数工资、技术等级考核、技术职务评审、转正机制挂钩的“四个挂钩”制度,并推行核心骨干人才津贴、人才公寓配置、新入职高技能人员奖学金激励等制度,在薪酬待遇、职业技能等级、职务晋升、住房配售等多方面出台倾斜政策。

  在一揽子举措的激励下,“曹家兄弟”和越来越多的青年技术工人把最好的技术应用在航天产品制造上,更加用心钻研技术、攻克难关——曹彦生带领团队利用大圆弧面高效加工法,解决了超长导轨加工难题,节省了高额的外协费用;曹彦文设计的新型套镗刀具,缩短了钛合金骨架的加工流程,产能提升10倍以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支撑。

  5年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努力精进技能、创造价值。2017年至2021年,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4536.85万多项,技术革新254.81万多项,发明创造100.13万多项,推广先进操作法77.77万项。

  “希望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曹彦生、曹彦文充满期待。

  技能强国,创新有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有一批技术工人成为打破制约我国科技发展“卡脖子”难题的重要力量,其中就有有研稀土的高级技师程军。

  上世纪90年代,程军进入有研科技集团所属的有研稀土当一名操作工,第一个岗位是负责金属钐生产。当时,年轻的他惊异于老师傅们能把白色粉末变成亮晶晶的金属物品,渴望掌握一项技能,成为“魔法师”一样的技能达人。

  从事稀土火法冶金工作20多年,程军先后辗转了金属钐、还原、高纯、靶材等多个岗位,参与了2000年后有研稀土金属部门几乎所有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多年的经验积累,让程军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肉眼可以辨别火法冶金时的温度变化,从而拿捏浇铸的最佳时机。

  2017年6月19日,程军在公司公众号上看到了一则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5条改革举措,涉及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3年后,程军成为有研稀土高纯稀土金属材料创新工作室的首位主任,团队共有14名成员,除11名高级技师和技师外,还有3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科研人员。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孵化。

  这一年,程军的创新工作室与黄小卫院士工作站搬入同一个基地。地理位置的靠近,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建立院士工作站与创新工作室联盟。该联盟聚焦“卡脖子”领域和技术,结合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工作室的精湛操作技术,实现产学研结合发展,形成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企业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任务的一项具体举措。

  成立“站室联盟”的消息让程军激动了好多天,“能够同稀土冶金与材料领域专家、有研集团首席科学家合作,让我们拥有了更高的舞台,把自己的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对项目把关定向,到提供方案思路和原材料;从交流研讨、培育新人,到协同突破关键技术,“站室联盟”的运行日渐成熟。2020年至今,在院士工作站的帮助和推动下,程军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其中,稀土靶材技术开发项目最令他们自豪。

  稀土金属靶材作为溅射薄膜材料,广泛应用于平面显示、5G通讯、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相当于为基材穿了一层耐受极端环境、服役性能大幅提升的外衣,但很长时间里,这种产品及应用在我国一直处于空白。程军在研发人员协助下,带领团队用了1年多时间,经历了30多次试验,突破了铸造、变形、后处理、绑定等技术,成功开发多规格平面靶材、大尺寸旋转靶,其绝对纯度达到4N级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幅提高了我国靶材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年来,一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全国总工会分三批共命名了2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8.2万家,并探索创建了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我希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机会,有能力突破更多技术壁垒,让国家在关键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程军说。

  产业工人的新期待

  从19岁到34岁,曾经的农民工许纪平辗转全国各地工地,当了15年“泥瓦匠”。这位勤奋的农民工,在一砖一瓦中砌出了幸福人生。

  许纪平是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的砌筑工,他拥有许多令人艳羡的身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最美职工”、“中原大工匠”,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挣工资,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许纪平刚刚进入城市时的梦想。2007年,中专毕业的许纪平跟着哥哥来到了陕西一处工地做砌筑。干了不到两个月,他就打了退堂鼓:“太阳烤着一身身出汗,衣服每天都是脏的,实在不体面。”

  许纪平到南方走了一圈,并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这一来一回,我想明白了,要过得体面,就得有本领、有技术。”他回到工地,踏踏实实当起了砌筑工。

  砍、削、砸、捣、抹、切……如今的许纪平干起活来动作麻利、流畅,而当年为了练就“干活快、手艺好、质量高”的真本事,他每天都做着重复的事情:砌墙、拆墙,再砌墙。有时候太累了,他连碗都端不起来。

  吃得苦中苦的许纪平,终于有机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8年,在全国总工会、人社部、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他一路过关斩将,登上砌筑工冠军之位。在年底举行的总结大会上,许纪平听到技术工人们都在热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在宏大的改革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文件中,最吸引他的是: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农民工达到2.9亿人,是产业工人的主体。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许纪平的职业生涯因为这项改革发生了巨变:他被中建七局破格吸收为自有员工,并作为“头雁”,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负责重点培养施工一线高技能人才。

  2020年,中建七局作为河南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此时的许纪平已经成为中建七局工匠学院院长,承担起5个工种、9000余名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任务。

  在全国,更多工匠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仅全国总工会就建设了17家新时代工匠学院,并开辟了线上工匠学院,配备690余门课程、7300余个教学视频供产业工人选择。

  与此同时,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以及各行各业开展的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合理化建议,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活动,为平凡岗位上的产业工人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

  扎根一线,不弃微末。在时代的洪流中,正有千千万万个“曹彦生、曹彦文、程军、许纪平”,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赢得尊重,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上,镌刻下属于自己的功勋。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