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 中工网评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中工网评】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中工网
2022-04-27 10:09

  本网评论员 何应洋

  江苏持续推动改革扩面提质增效,先行先试,为“产改”破题;深圳出台近30个“产改”文件,为技能人才架起“成长阶梯”,提供全方位制度支撑;上海厚积知识红利、技能红利,助推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青岛将“产改”纳入全市发展大局,厚植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沃土,打造“新时代工匠之城”……近日,《工人日报》和中工网推出“推进‘产改’进行时·五年回眸”系列报道,亮出了全国各地在改革实施五年来的成绩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制度成果,对于全面深化“产改”工作,具有相当的样本作用和示范意义。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21年,推动“产改”写进了新修改的工会法,成为工会组织的重点工作之一。“产改”实施五年来,各级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主动作为,牵头抓总,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督促检查,推动政策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荣誉感获得感归属感显著增强。

  回顾五年的改革历程,“产改”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存在的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制约产业工人发展的机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藩篱等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从转变思想观念、涵养良好生态、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做实“产改”工作,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工会干部要提升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责任意识。

  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眼下,“产改”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面临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深水区。如何持续全面深化“产改”,年初召开的全总十七届五次执委会已作出部署。各地也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明确了继续推进改革深化的举措要求。推动这些部署要求落地见效,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协同发力,补齐短板弱项,突破难点堵点。

  要思想引领、地位保障同步发力,让产业工人在政治上更有认同感。要用广大产业工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让他们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意识”上展现应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担当。同时要畅通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增加其在各级党代会、两会代表中的比例,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参政议政机制,让更多的产业工人在政治舞台上拥有话语权,当好主人翁。

  要在提升待遇、畅通发展通道上共同着力,让产业工人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感。要健全完善工资分配、正常增长、长效激励机制,推动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实现技术工人工资水平合理增长,真正树立起“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鲜明导向。加快建立产业工人职业晋升“多通道”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互转”渠道,真正为产业工人打通职业晋升“断头路”、破除职业成长“天花板”、架起多元发展“立交桥”,让他们通过勤奋努力也能成为备受尊重的高级人才并享受相应待遇。

  教育培养、技能评价要同步完善,让产业工人在职业发展上更有获得感。要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融通贯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要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高职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共建培训载体,使职业教育更加契合职工成长需要、贴合产业发展需求。要让企业在技能评价上有更大的主导权,全面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扩大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技能评价的自主权,确保评出的高技能人才市场认可、企业需要。

  权益维护、环境营造要一体推进,让产业工人在生活上更有归属感。聚焦产业工人急难愁盼,织密合法权益维护“网”,兜牢基本保障“底”,从劳动报酬到福利待遇,从休息休假到职业健康,从城市功能到社会服务,从衣食住行到医教养安,全方位关怀爱护产业工人,让他们既干得舒心、又过得顺心,既受到重用、又收获尊重。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福祉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是不折不扣的“国之大者”。奋进新时代,扛起这份政治责任,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这一重要职责,需要各级工会组织拿出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咬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坚持总体思路不动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