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产改”赋能,让更多产业工人有作为有地位 - 工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青岛:“产改”赋能,让更多产业工人有作为有地位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11-12 07:21

  原标题:青岛:“产改”赋能,让更多产业工人有作为有地位

  近年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郭锐、周勇双双获聘高级工程师,成为中车青岛四方公司技师与工程师“双师制”改革的首批获聘者。

  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郭锐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研讨。

  “公司不仅推出‘双师制’,还设立‘杰出技能奖’,每年划拨300万元作为技能人员改善创新专项资金,让我们产业工人受尊重,也更有奔头。” 在生产车间,郭锐笑着告诉笔者。

  青岛四方,以郭锐领衔的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攻关课题获奖49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6项,解决技术难题650余项,累计创造效益6000多万元,并培养出宁允展、刘建树等工匠人才梯队。

  2020年全国住建行业“中青建安杯”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

  在青岛,像郭锐这样受益于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优秀工人不在少数,随着“产改”之风在企业的落地生根,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正成为城市建设主力军,活跃在科研、技术等关键岗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果已常态化呈现。

  强机制抓引领,构建“产改”纵深发展新格局

  作为海尔、海信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发源地,拥有197.4万名产业工人的青岛,是一座实体经济大市和制造业名城。

  2017年,青岛被列为山东省首批产改试点城市,青岛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改革工作,将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纳入市委工作要点、市委深改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人大重点监督内容,出台市产改工作方案。每年召开产改工作联席会议和市政府与总工会联席会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

  与此同时,青岛明确了运行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了完备的改革工作体系,市委组织部、工商联等分别围绕改革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国资委持续加强企业家、高层次专业人才、技能型员工“三支队伍”建设,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实施“青岛工匠”建设工程,市人社局牵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形成了点面结合、分类推进,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多方协同、合力推进的深化改革局面。

  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双元三地”打造人才培养的“青岛样板”。

  在青岛,市级层面遴选了66个单位、区市层面选择了50余家企业进行改革试点,覆盖了市直企业、中央、省驻青企业、非公企业等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的意见》《关于培育选树青岛市全员创新企业的意见》《关于规范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等40余条改革利好政策。

  工作推进过程中,青岛市总明确了思想政治引领铸造劳动魂、部门协同联动打好组合拳、技能素质提升搭建成长梯、劳动竞赛激励激发活力源、权益维护保障担当稳压器、基层组织建设筑牢主阵地“六项机制”,强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大国工匠、齐鲁大工匠管延安参与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

  各区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将相关改革政策衔接到位、落实到位。其中,西海岸新区出台助企惠工18条新政,将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奖补范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青啤集团成立青岛啤酒管理学院,建立了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面部署解决企业人才短缺及职工技能提升等问题。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器”作用,选拔培育新生力量,以赛促练,以练促学,激发创新活力……扎实有效的改革机制,切合实际的激励政策,有效破解了改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青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筑激情燃活力,锻造有为有位产业工人新队伍

  去年12月,因为“连钢创新团队”,青岛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对象。这支产业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仅用三年半时间就自主研发建成了国外8~10年才能完成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赋能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老师,为工匠们进行授课。

  “连钢创新团队受理和授权专利多达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构建了国内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获得了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港口协会特等奖等20余项奖项,是青岛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政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彭建国介绍说,“连钢创新团队”是青岛市总依托创新工作室培育创新人才、激励技术革新的一个典型案例。

  聚焦创新创效,青岛出台加快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每年出资1100余万元,培育全员创新企业、奖励职工创新成果。近年来,青岛建成全国、省、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91家,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艺革新等方面奋发作为,年均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直接效益可达12.5亿元。

  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中车四方股份的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中,技术工人共计申请国家专利162件,其中发明专利58件,累计进行课题攻关900项,创新成果300余项,每年创造效益9000余万元。

  山东港口青岛港技术安全大比武开幕仪式。

  劳模精神引领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今年青岛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中,产业工人占比高达49.9%,成为历年之最。这其中,来自胶州的钢筋工宋刚刚去年获得“青岛大工匠”称号,而他的师傅宋德强和徒弟高绪森也于同年获得“青岛大工匠”和“胶州工匠”称号,成为业内一段佳话。

  “围绕省‘十强’产业和青岛市13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市政府出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将打造工匠之城上升为全市战略,每年命名‘青岛大工匠’20名、‘青岛工匠’40~80名,有效激发技术工人创先争效。”据青岛市总党组成员、经审委主任邹杰介绍,青岛现有各级劳模8600余名,近年来涌现大国工匠管延安、宁允展,齐鲁大工匠3人, 齐鲁工匠11人,青岛(大)工匠200人次,培育各级工匠5737名,全市技能人才112.15万人,高技能人才27.2万人,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型产业工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公司以竞赛活动与准军事化管理、三号联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三结合的工作方法,号召1300余名职工加入‘决胜100天’等12场劳动竞赛中。”中建八局四公司工会工作部部长曹磊说,按照青岛市总关于创先争优劳动竞赛安排部署,公司以竞创优、以赛提效,圆满完成了多项青岛市重点工程项目。

  为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谋划推进产改工作,青岛市总坚持将思想引领与职工岗位建功相结合,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聚焦中心铸魂行动”主题活动和劳动创造幸福宣传教育,激励广大职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周年,青岛市总在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百部党史书籍阅读、百场红色电影观看、百堂特色党课进企业、百件为职工办实事、百场劳模工匠宣讲、百名最美职工选树、百场惠工文体展演“七百”实践活动,唱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主旋律。在岗位建功方面,青岛市直各单位协力打出劳动竞赛“组合拳”,每年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3000余项,参与职工百万人,实现提质降耗10亿余元,2020年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120余项。

  海尔集团将技能岗位设为A、B、C三类,根据职工技能进行岗位技能评定。

  拓路径抓试点,搭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新通道

  最近三年,青岛港职工陶金磊通过简单五步完成了学历由专科向本科的晋升。陶金磊的进步得益于青岛市总近年来实施的“职工千人学历教育”计划,将“不脱产、不离岗、不离厂”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服务带到青岛市各大企业职工身边,累计为3000名职工提供学历晋升机会,投入1568万元为取得学历证书的2529名职工全额报销学费。

  为开展好这项工作,青岛市总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明确凡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及以上层次毕业证书的职工,经推荐入学且完成相应课程学分,并考试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均可报名参加“职工千人学历教育”计划。青岛市总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名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通过征求职工意见开设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贴合职工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本、专科98个专业,满足全市各行业、各级学历职工需求。

  与此同时,青岛把素质提升、畅通发展通道作为产业工人改革重要工作,在搭建职工成长阶梯上攻坚,主动简政放权,市人社局出台《关于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采取考核鉴定、考评结合、过程化考核、直接认定4种形式,重点考核职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等内容,共有29家企业成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近5000名技能人才参与评价,居山东省前列。

  “通过自主评价,不仅让我学到了真技术、真本领,而且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每个月的收入也增加了3500元!”青岛市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迎山一直从事自动化设备管理工作,先后参与技术改造、设备革新18项,培养金蓝领高级工、技师10余人,2020年被评为青岛市首席技师和海信集团电气设备安装工高级技师。

  技能人才流动快、不稳定是大多数建筑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青建集团股份公司从一开始决定开展自主评价时,就把通过自主评价稳定职工队伍、提升工人整体素质作为重要抓手来抓。2020年12月,青建集团首次启动了132人的砌筑工、钢筋工自主评价,在技术技能工人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大家不但看到了“靠技术吃饭”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也感受到了公司对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视和关怀。

  “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充分尊重了企业的主体作用,赋予我们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结合员工在岗位一线创造的业绩、成果等综合评价职工,体现了技能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海信集团工会副主席于玲俊对这次改革体会深刻。

  重激励融产教,赋予职工成长成才新能量

  去年7月,青岛市总联合有关部门搭建的全国首家“四位一体”职工赋能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集职工赋能中心、职工实训基地、赋能研究院和工匠学院四大模块于一体,实现了职工教育服务从零散化培训向系统化赋能转变。

  平台具有创新搭建全国首个“四位一体”职工赋能平台、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职工赋能线上服务平台、创新完善职工赋能服务体系、创新设计劳模工匠类别群体赋能、按需定制个性化赋能方案送赋能服务上门、针对职工需求开展家庭赋能服务等十大创新亮点。

  平台运行近一年来,围绕五项赋能四项关爱,累计为“十行百岗”中的“社区网格员”“口腔临床医生”“营销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类别群体中的“工匠劳模”“基层工会”“创客群体”“女职工”以及“职工家庭”开展了赋能服务,为工会会员单位提供个性化定制赋能项目。先后开展线下各项赋能服务活动141场次,线下服务职工1.67万人次,线上服务400841人次,服务综合满意度达96.87%。

  今年3月,青岛胶州市将只有高中学历的外地销售人员马大勇评定为“博士人才”,享受生活补助、住房补贴、子女入学、配偶择业等配套政策,这是青岛引进高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岛出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对全职引进的高层次技能人才给予20万或30万元的安家补贴和60万~2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对柔性引进人才,按照薪酬的一定比例,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薪酬补贴。

  围绕创业城市建设,聚焦工业互联网前沿,青岛在促进产才融合发展上持续攻坚,推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教融合项目落户青岛,出台工业互联网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打造“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教育装备”千亿级产业集群,遴选14个市级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推荐海尔集团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青岛所有高职、28所中职参加“1+x”证书的试点;挂牌新建13个职工培训基地。

  实施促进产才融合发展19条措施,对产业集群带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给予人才政策定制权,对完善产业链、引领转型升级、集聚人才、促进创业孵化的领办人,按照对地方财政贡献等条件进行重奖。对顶尖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和产业人才分类给予资助和奖补,面向社会培养“急需紧缺”专业实用人才,鼓励驻青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台《关于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青岛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和相关奖励政策,对职工培训给予财政补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6.8 万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2.2万人,发放补贴资金1600多万元,各类企业职工4万多人受益。

  2020年,青岛职业教育支出预算22.3亿元,四川泛美集团等4家企业共投资35亿元,建成4所中高职院校,青岛市63个单位、150家行业企业、近3000名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青岛所有高职、28所中职参加“1+x”证书的试点,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青岛技师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等全市89家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每年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10万余名,为工匠之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工匠建设工程成效凸显。

  (文/图 张威 张蕾)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