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让“刷涂料式整改”无处藏身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www.workercn.cn2018-04-0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可怕的是,该矫正的没有矫正、该遏制的没有遏制、该清理的没有清理,被监管者糊弄监管者,下级糊弄上级。这当中,可能有能力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态度问题、责任心问题,说白了,是庸懒散的问题,甚至是失职渎职。“雷声大雨点小”“做表面功夫”“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整改必须坚决制止,也必须有更完善的制度措施去发现、查处和问责。

  4月1日,央视对投资16个亿的扶贫公路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的整改情况进行了追踪。此前,该公路因工程质量差,双层钢筋施工后变单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被要求封路进行加固整修。而记者调查显示,所谓整改只是刷了一遍涂料。当晚,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发布通告,对央视曝光的工作不实、推诿扯皮的6名相关人员进行停职调查,并责成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对项目业主、施工等单位相关人员做出处理。

  扶贫公路被爆出质量问题已经令人气愤,有人居然还敢在整改上继续偷奸耍滑、偷工减料。更耐人寻味的是,如此整改居然“过关”了,无论是当时成立联合调查组的甘肃省公路管理局,还是其上级单位甘肃省交通厅,都没有再过问此事。如果不是央视的追踪和“回头看”,此番事件或许真如相关人员所说 “已经画上句号”了。如此置国家财产、公共安全、监管职责于不顾的行为,必须调查清楚,切实追责。

  值得追问的是,类似在整改中马马虎虎、偷奸耍滑的企业和消极怠工、无所作为的监管部门,是个别吗?公路质量问题应该整改,但更该整改的恐怕是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问题。

  通过央视的报道,我们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画面。比如,有的部门说“管不了”,有的部门说“不归我管”;记者在相关部门蹲守数天,对整改情况,没有一个单位、一个人能说明白。

  路、隧道,就在那里,有没有封路施工、有没有加固整修,现场一看便知。可相关部门偏偏要通过文件、通过汇报材料去掌握情况,并且认为“没空去现场”很正常,这是一种什么工作态度和监管水平?面对整改,施工单位为什么敢刷层涂料了事——如果知道“裁判”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运动员”想动点歪脑筋难道不正常吗?

  社会治理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整改,比如企业违法排污、安全生产漏洞、消防通道不畅、学校跑道“有毒”、食品卫生不佳、工程项目质量差,等等。这些问题对应着民生,对应着诸多人的权益,更关系着美好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实现。可怕的是,该矫正的没有矫正、该遏制的没有遏制、该清理的没有清理,被监管者糊弄监管者,下级糊弄上级。这当中,可能有能力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态度问题、责任心问题,说白了,是庸懒散的问题,甚至是失职渎职。

  解决“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大草帽”的监管尴尬,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这是正在推进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地方监管部门应领会改革的要义和精神,反思自己的工作,更主动、积极地纠偏纠错。

  此番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社会治理中,发现问题是第一步,要求整改、承诺整改是第二步,关键还在于切实整改这第三步。“雷声大雨点小”“做表面功夫”“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整改必须坚决制止,也必须有更完善的制度措施去发现、查处和问责。更科学、高效的治理,是既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又有解决问题的果断,既能“往前奔”又懂“回头看”,而不能“狗熊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

  各地应以此事件为鉴,回头看看下发的整改文件落实了没有,那些被要求整改的项目、工程是合格达标了,还是坚决不改、一错再错?别都等着群众举报、媒体调查,这不该是社会治理的常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