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从京剧鼎盛春秋走来的谭派掌门昨辞世 他的成功是上天的眷顾更是自身的坚守

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2020-10-10 08:33: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七代传承的京剧谭门不仅是梨园传奇,也是家风立身的当代典范,当今谭派掌门谭元寿更是京剧界辈分最高的艺术家之一。10月9日12时许,这位曾经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红遍大江南北的谭门第五代传人在京离世,生命定格在92岁,梨园传奇的故事也将由后辈续写……

2019年5月谭元寿参加本报《谈艺说戏话北京》活动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我不是国宝,京剧才是国宝”

  都说一部谭家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说其是梨园行的第一家族,一点不为过。谭门七代见证着、经历着京剧的形成与辉煌,传承至今的不仅仅是一出出剧目,一个个演唱或表演的至高境界,更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人文遗产。

  自高祖谭鑫培从湖北江夏走出,创立了第一个京剧流派至今,谭家一门绵延百年。92岁的谭元寿作为国家级“非遗”传人也一直被奉为“国宝”,但他自己却说“我不是国宝,京剧才是国宝”,尽显家风之纯良。如今,虽然谭元寿离世,但谭门七代除了艺术的臻美、上天的眷顾,以及自身的坚守外,“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的家风也将继续伴随谭氏一门走向京剧中兴。

  高祖谭鑫培不仅为京剧老生行当整理和改编了近百出剧目流传至今,更创造了京剧的第一个流派,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完整继承了谭鑫培、余叔岩先生的艺术体系,成为正宗老生的标杆,其“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成为谭家的立身之本。

  第一个崇拜的是杨小楼

  肖长华为其起名谭元寿

  幼年时,谭元寿经常观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高大英武的身影,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杨小楼成了谭元寿一生中的第一个崇拜者,而他对谭元寿的那句期许“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日后也真的成真了。童年时,谭元寿就随父亲常去余叔岩家学戏,余叔岩向他父亲传授的余派唱腔和动作要领,使得幼年的谭元寿梦里、记忆里都是余派唱腔,甚至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

  10岁进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前辈大师肖长华给他起名谭元寿。在富连成科班的七年里,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1952年他在上海为抗美援朝募捐义演,连演了15场《野猪林》,这期间周信芳大师专程来看戏,提点他如何运用眼神和身段,并鼓励他向老祖宗学习,文武兼备。受宠若惊的谭元寿感念了一辈子。叶盛兰的知遇之恩更让谭元寿刚从富连成科班毕业,就到他的育华社担任了二牌老生。荀慧生也特邀谭元寿参加他的剧团,为其配演二牌老生。这些,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

  谭元寿从不讳言自己的偶像是李少春先生,李少春先生演《野猪林》、演《打金砖》,甚至演猴戏,他都跟着学演。那个时候,没有服装,李少春就借给他,并教导他唱文戏要讲究劲头儿,武戏也同样要讲究劲头儿。

谭元寿主演《沙家浜》

  连演40场《沙家浜》

  登上个人艺术高峰

  幼年时随父亲谭富英去上海黄金戏院演出,是谭元寿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登台见观众。当时程砚秋和谭富英带着他唱了一出《汾河湾》里的娃娃生,那一年,谭元寿才五岁。虽因年纪小未能实现尚小云说的“等你长大了我带着你唱戏”的愿望,但后来谭元寿与尚长荣合作了30多年。至于谭梅两家的交往,可谓一段梨园佳话,梅兰芳大师在谭元寿20岁时就曾亲自打电话请他从上海赶回北京,陪梅葆玖在北京唱了一场戏,还在家中给谭元寿和梅葆玖说了《打渔杀家》和《大登殿》两出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谭元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并随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此时其祖父谭小培已病重,但仍鼓励谭富英和谭元寿去朝鲜前线慰问。待谭元寿和父亲归来时,祖父已经离开人世,他也因此体会到忠孝不能两全。

  上世纪50年代,谭元寿和父亲参加了北京市第一个国营京剧团,从此成为文艺工作者,也开始被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长时间提携和栽培——马连良亲自给他说戏;张君秋器重他,从演韩琪到杨六郎直到后来跟他同演《龙凤呈祥》中的刘备;裘盛戎主动邀请他一起演全部《将相和》和《连环套》。

  1962年,谭元寿随北京京剧团受周恩来总理委派赴香港演出,有幸见到了孟小冬。孟小冬看了《失空斩》后的鼓励,成为他一生中的幸事。在演现代戏的年代里,赵燕侠带着他和马长礼、刘秀荣、洪雪飞等人共同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沙家浜》。那个时候,谭元寿曾连演过40场《沙家浜》,登上了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谭家四代人都在北京京剧院工作,这里也是谭家的根据地。

谭元寿主演《定军山》剧照

  谭门八代7月出生

  四世同堂天伦之乐

  谭家的宝贝中,当属慈禧太后御赐的缂丝箭衣最为珍贵。年近八旬时,谭元寿还曾穿着这件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戏服粉墨登台,演了一出《连环套》。而今年文化遗产日当天,北京青年报还曾与颐和园联手,在当年谭鑫培曾演出过的德和园戏楼,展示了戏服并分享了谭鑫培当年的演出趣事,以及京剧形成的故事。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更彩唱了一出《定军山》。

  2019年5月26日,时年91岁的谭元寿与谭孝曾、谭正岩一道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参加了由北京青年报和北京人艺联手举办的“谈艺说戏话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梨园行绝无仅有的“谭门三代”为现场近千位观众分享了谭家100多年的风雨故事。那天,谭元寿兴致很高,与老友蓝天野合影攀谈,并上台讲话,还与儿孙及一众弟子和再传弟子合唱了《定军山》。

  今年7月,谭门第八代出生,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仅仅维持了两个多月,谭元寿便带着家族的荣耀离世。从宫中的“无谭不欢”到民间流行“谭腔”,再到四代人服务于北京京剧院,京剧谭门对艺、对人的“严”和“孝”,将继续积淀传承,从京剧鼎盛春秋一路走来的谭氏一门也将由后辈续写传奇……(记者 郭佳)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宋小明:用农民的语言写农民的歌

    宋小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扬是抗日文艺宣传骨干,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歌曲》编辑部等单位工作,母亲在中国剧协工作。写歌词,宋小明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 折耳根乐队:生命绽放光芒 把黑夜点亮

    折耳根是一种植物,也是一支乐队的名字。折耳根喜温暖潮湿、耐寒、怕强光,在黑暗的腐殖质土壤里能顽强生长,而折耳根乐队也是个“生命力极强”的组合……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毛伟明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一家家中央企业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带头推进复工复产,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经济基本盘作出了重大贡献。

  • 60后王传福的绿色交通体系梦

    1995年,原本在北京一家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的60后工程师王传福,下定决心扔掉“铁饭碗”,在深圳创建了一家专业从事电池制造的公司——比亚迪。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