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华】张连钢的三次人生转折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德耀中华】张连钢的三次人生转折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8-09 07:21

  【德耀中华】

  原标题:张连钢的三次人生转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明清 张嫱

  张连钢,“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老党员,在他的成长过程与奋斗经历中,传承着山东港口的红色基因,也诠释着一名港口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忠诚,印证了个人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命运的改变要从高考说起。1977年,恢复高考给张连钢带来了希望。1979年他如愿考入武汉水运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学生。受当时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感召,张连钢选择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一科技前沿领域。“恢复高考,是时代的拐点,更是我个人命运的第一个拐点。”张连钢说。

  1983年,张连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青岛港务局安技处。当时,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港口迎来建设发展的春天。

  刚工作不久,张连钢便听说要建专用集装箱泊位,主动放弃机关岗位,报名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8号码头52泊位的建设,从此便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迎来人生第二次转折。此后30年,张连钢先后参与了国家“六五”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的攻关,参与见证了集装箱事业从8号码头的崛起到西移后“前湾时代”的开启。

  在这30年里,张连钢也见证了前湾集装箱码头发展成为世界级集装箱码头。时代不断变化,国家不断发展,港口发展面临新的要求,自动化码头悄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3年,青岛港集团党委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任命张连钢为“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的组长。“从我知道自动化码头时,建设中国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就是我的梦想,这个梦想埋在心里20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回想起当时,张连钢仍然激动。

  最开始,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担心手术后的自己,身体担不起这副重担。几番思想斗争,张连钢下了决心,“豁出去了!全力以赴去完成。”这成了张连钢人生的第三次转折。

  接下重担后,张连钢顶着外界压力,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用3年半时间建成了国外需要8~10年才能建成的全自动化码头,并创出了26.1自然箱/小时的开港作业最高纪录。

  如今,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已经占据了一大半席位,山东港口更是名列前茅。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不但为世界提供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方案”,而且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华丽嬗变。

  张连钢说,“回顾人生的三次转折,我始终遵循的一条就是听党的话,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我事业的方向。这样的选择,让我为中国港口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也成就了无悔人生。”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