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莱西大学生回乡迈过“三道坎”4年种出个“葡萄村” - 胶东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青岛莱西大学生回乡迈过“三道坎”4年种出个“葡萄村”

来源:中工网
2021-08-25 13:26

  在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日庄镇,有这样一位年轻人,20岁出头考入首都,走过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毕业之后又一路南下,打拼起自己小小的事业。但2017年,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接过村务工作的指挥棒,他就是日庄镇白石新村刘庄自然村党小组组长——刘东。

  头顶着“高学历”的光环,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待遇,却选择回村工作,他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来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村民的质疑甚至流言蜚语。但他始终坚信,现代农业早已不是扛着锄头背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温饱型劳动,而是要研究“科学种田,高效生产”的本领,他勇敢地做了一回“逆行者”。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小组组长,他在日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结合村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思考,他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但从选苗到施肥管理等都困难重重,这是他面临的第二道坎。2017年10月,为让村民认识到普通农作物种植与发展高效农业之间收入的差距,刘东带头自掏腰包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2个大棚。首先,基于家乡的地域和土壤优势,他们选中了备受市场认可的葡萄品种“无核巨峰”,但前期因缺乏种植技术,接连两年面临亏损的局面,种植户的信心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面对压力,刘东和村里的党员连夜挤火车,吃着泡面,辗转南京、云南多地,拜访专家,天天呆在葡萄园里,亲自学习种植技术,研究种植方法。如今,他们的葡萄年年增产,刘东也成了半个“葡萄专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肯定。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稳定的市场,刘东在村里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但是,土地是农民赖以糊口的基础,村民们“靠天吃饭”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对新政策顾虑重重,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哪怕土地撂荒也不愿与村里签订流转合同,这是他面临的第三道坎。于是,他挨家挨户向村民讲解农村空心化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并与村里的党员带头签订流转合同,最终用真诚和实际行动打动了村民,完成整建制土地流转,并建立了新型葡萄园区,扩大了高效农业的种植规模,并发展起旅游采摘产业。如今,他们的葡萄园区,占地200余亩,年产量80多万斤;与2017年相比,如今每户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刘庄自然村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葡萄之乡”。

  如今,刘庄自然村葡萄已经规模化生产,新型葡萄大棚如雨后春笋发起于刘庄自然村的农家田地,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珠子”。为打消村民卖葡萄顾虑,解决葡萄销售难的问题,刘东还申请成立了“青岛恒荣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采取合作统销的方式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市场。正值丰收季,大棚里的 “宝贝”被包装成精美的产品,被果商们争相抢购。如今已与广东深圳等地的资深果商建立了长久合作,逐步形成一条产销产业链。从种植生产环节的把控,到产品包装设计销售,刘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正忙着打造属于自己的绿色健康葡萄品牌。

  葡萄产业园区里从事包装工作的刘庄村村民说:“每天热火朝天地忙碌,一点都不感觉辛苦,因为付出的汗水终于迎来收获,村里几年来的变化非常大,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感更高啦。”

  村民们富起来了,还要快乐起来,刘东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村里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活动,建立起了篮球队、秧歌队,跳起了广场舞……刘庄自然村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看着村民们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开心的欢笑,刘东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也深刻感受到乡村工作的充实与快乐。现如今,刘东又被日庄镇推荐为基层宣讲团成员。至今,刘东回到家乡工作已经整整四个年头。刘庄自然村,也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刘东说,他真正感受到了乡村工作的充实,与父老乡亲并肩奋斗,共同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就是他为自己的青春选择的一份“最美答卷”。(那丹 程强)

责任编辑:柳阳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友情链接

青岛崂山市南市北李沧青西新区

城阳胶州平度莱西即墨  高新区

烟台威海山东省外贸工会胶东网视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