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 安徽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安徽芜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9-14 13:50

  原标题:安徽芜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打开“皖事通”手机App,通过安徽芜湖界面中“一体化人才服务”链接,使用者只需选择学历、职称、薪酬、行业发展等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反馈芜湖相关人才评估级别和对应政策。不仅如此,芜湖引进人才还可直接通过系统申请,直接兑现就业、医疗、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

  现实中,越来越多在芜的企业界代表报名参加芜湖“畅聊早餐会”,与政府负责人“面对面”。“人才提需求,我们抓兑现,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来芜人才的工作生活提供一切便利。”芜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文说。

  如何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芜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人才生态,在人才招引工作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推动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市场用人主体转移

  今年7月30日,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安徽省首家企业化人才招引机构,旨在探索由“政府参与引导型”向“政府服务辅助型”演化的人才招引角色定位。

  为什么要成立人才发展集团?“非省会城市的先天人才承载力相对较弱,而以往我们习惯用传统思维、行政手段推动引才工作,有时为兑现一项人才政策往往要通过七八个部门,走十几道程序,长此以往,人才等不起,城市发展更等不起。”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董事长杨少华说。

  通过职能划归、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刚刚组建的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将着力推动用市场化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作为城市‘HR’和人才‘总服务商’,我们的一项主要作用就是为来芜工作人才提供招引、评价、培训等‘一站式’集成化服务。”杨少华介绍。

  一座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由城市发展定位与市场化条件下的企业需求共同决定的。在芜湖,人才工作的市场化转型正推动着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用人单位、同行业专家转移,以往唯论文、唯奖项、唯学历的人才评价标准正在被人才工资性薪酬和纳税税额等具备市场价值的“试金石”所取代。

  “在我国,汽车制造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奇瑞对人才的付薪标准是参考行业平均水准与岗位贡献度二者来确定的。”奇瑞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拓展,企业对智能网联、新能源开发类人才需求持续激增,未来3到5年,奇瑞预计引进各类人才1.5万人。

  从2017年起,芜湖开始试水对标企业年薪评价人才新标准。在芜湖,年薪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员工可直接被认定为领军人才,政府根据企业人才工资性薪酬和纳税税额,分档划定不同政策优惠。经过多年实践,芜湖对企业人才认定标准也不断精简,由最初的四个层次、55条标准简化为4条。与此同时,芜湖还根据企业需求,积极争取职称评审权下放,仅奇瑞公司就自主评审高级职称127人,中级职称近6000人。

  “我们推动人才评价主体由政府向市场用人主体转移,目的在于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加快形成与优质人才生态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高文说。

  打造芜湖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城市量级不足导致高端人才难引难留是非省会城市开展人才招引工作遭遇的普遍性难题。

  “在特定省域范围内,高端科研资源分布一般是不均衡的。”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主任赵雪松告诉记者,“以安徽为例,中央驻皖的16家科研机构中没有一家位于芜湖。考虑到科创平台建设、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联动关系,打造芜湖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就成了我们当下的工作重心。”

  通过“借脑研发、柔性引才”,2017年以来,芜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联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建设重点研发平台。其中与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共建创新平台6个,企业自建平台39个。4年来,平台汇聚了芜湖10%以上的发明专利、12%以上的科研投入,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

  针对芜湖企业对前沿技术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2020年12月,芜湖开始走出去,在上海松江区设立“科创飞地”,计划为200多家在沪注册的芜湖企业集中延揽高端人才,进而形成“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的产业协同模式。“我们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实行上海、芜湖两地‘双注册’,这样在科创飞地工作的科研人员也能享受芜湖的人才政策福利。”赵雪松说。

  直接、高效的“政府—人才”沟通机制激发了在芜人才群体的积极性。“芜湖市规上工业企业接近2000家,涌现出一批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商业管理人才。‘早餐畅聊会’作为政企沟通的一项重要机制,就是要激发在芜企业家和创业人才的创意、创造热情。”芜湖市经信局局长瞿辉说。

  “流动性是人才资源的天然属性,芜湖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引才’,打造优质事业平台‘聚才’,未来我们要依靠良好的人才生态来‘养才’。”高文说,“换言之,就是实现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

  随着芜湖“鸠兹英才计划”“紫云英人才计划”的相继提出,未来,芜湖将加速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现代人才生态。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芜湖将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10000名,累计引进30万名大学生。

责任编辑:蔺凯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友情链接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