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严纯华: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 2021两会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全国政协委员严纯华: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来源:新华网
2021-03-10 14:20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云赛侠 朱旭彤)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接受新华网连线采访。他认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快手网友 快乐英语·许欢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为我们描绘了我国未来5年和15年的方向和目标,您是否能够通俗地为我们描述一下5年和15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严纯华:我的畅想是,在今后的五年中会进一步的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高等教育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五年之后,各类大学应该能形成各自“高质量”高等学府的整体框架。到2035年的时候,这个框架应该已经形成,而且各个高校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个性,他们的部分学科和专业已经开始真正发挥引领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作用。

  在这个发展和提升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将进一步夯实,素质教育水平进一步的提升。真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华网:您认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严纯华:除了学校的软硬件水平、科学和社会贡献外,实际上,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学生在“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和专业知识的获取中,应该更多地实现知识的上下贯通,在不同学科之间更加融通。例如,一个学化学的学生,不仅要扎实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了解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还要自觉学习上游学科,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学会物理的模型思想;同时,必须关注下游学科,诸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等学科。让学生在面对和解决新问题时,能够不局限于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或专业技能,而能更好地打通上下游学科,从而比别人更快地解决问题。

  此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除了能紧盯世界前沿,还能围绕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需求,把相关行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弄清楚,使教学相长,既有基本的知识支撑,又能把握行业或相关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新华网:作为一名科学家,您认为中学生参与英才计划,对大学、中学各自能带来什么?对于孩子的成长能带来什么?

  严纯华:中学生参与英才计划等活动,目的首先在于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知道自己除了把作业和考卷做好外,还能知道真正的学习和实践,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变化,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也会随之而变。但是,只要保持对万事万物探索和了解的兴趣,才有可能为之而付出,去用数学的方法来推导、用物理的方法来建模、用计算机的方法来进行演绎和推算,通过化学知识和技能用双手把它制造出来。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在接触科研创新中,感到有趣。这也是高中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基本目的。

  好苗子不仅仅看分数,更在于看他们是否想做这件事,愿意去摸、愿意去试、愿意去碰,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新华网: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兰大虽身处西部地区,但许多学科是非常有优势的。那么兰大是通过怎样的交流方式,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的?

  严纯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长。对兰大来说,国际合作与交流一定会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区域的自然禀赋紧密相关。我们的基础学科相对见长,而我国西部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为全世界多领域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探索、研究的“大实验室”。西部丰富多样的沙漠和戈壁、高原和高寒、干旱和半干旱、生态与环境、矿产和能源资源、重要产业布局的独特性使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充满了吸引力。仅举一例,兰大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已经有了六十年多的积累,结合中科院以及其他研究单位的特长,就可以形成这一领域的自身特色,这也是我们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

  快手网友 快乐英语·许欢欢:一提起兰州大学,“骆驼驾驶证”的知名度很高,请问您如何看待兰大的校园文化,您希望塑造怎样有特色的兰大校园文化?

  严纯华:一个大学的文化既体现于学校的校训和目标中,更多的应该体现校内每个人的日常教学、科研和生活之中。这不是一两个人塑造的,而是大家营造的。对于兰大而言,我想更多的是我们兰大师生员工的精气神和展现出的担当、使命和责任。我们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西部、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通过自己的学习、知识和能力的精进,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在做有用的人的同时,又能够反哺他的家庭,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远大志向。这不仅仅是为了改变生活的境遇,更多是知道自己怎样能拥有有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所以,通过教育,让学生有志、有能、并持之以恒,而且还能让自己享受其中。

责任编辑:徐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