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画报:代表委员建言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 - 2021两会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两会热点画报:代表委员建言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

来源:新华社
2021-03-06 18:31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1年3月6日

  两会热点画报:代表委员建言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强国

  全国人大代表陈保善建议以科技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全国两会期间,创新与科技是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嫦娥五号携月壤返回,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之旅圆满成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实现算力全球领先;“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标注载人深潜新坐标……一年多来,一系列代表着中国最前沿科技的重大成果捷报频传,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一项项创造突破应运而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一个朝气蓬勃的创新中国在逐梦征程上正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重要坐标!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全国人大代表李强建议,充分发挥高校重大科技创新优势,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全国人大代表洪杰建议,支持基础学科研究,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驱动更多企业成为原始创新主体。

  新华社记者 吴雨 摄

  

  全国人大代表樊会涛建议,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新华社记者 张千千 摄

  

  全国政协委员赵宇亮建议,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激活人才的创新活力,塑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摄

  

  全国政协委员郝跃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既要有从“0”到“1”的突破,也要有从样品到产品的飞跃;既要加强基础科学领域创新发展,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新华社记者 刘开雄 摄

  

  全国政协委员刘忠范建议,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徐星建议,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好地建设科技强国。

  

  全国人大代表吴健建议,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这是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左下方为输入光学部分,右下方为锁相光路,上方共输出100个光学模式,分别通过低损耗单模光纤与100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连接。

  新华社发

  

  2020年11月28日8时30分许,创造了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10909米的纪录,让人类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这是“奋斗者”号(资料照片)。

  (中国船舶集团供图)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胡煦劼 摄)

  

  科兴中维工作人员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2020年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在四川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HL-2M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这是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暨首次放电见证活动现场。

  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2019年5月23日,参观人员在山东青岛登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衡南试验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测量示范田面积。经测产专家组评定,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这是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场(2020年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