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弄潮儿再立潮头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南粤弄潮儿再立潮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6-01 02:4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广东篇】

  原标题:南粤弄潮儿再立潮头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叶小钟 何倚华

大潮起珠江。

广东是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发展历程的红色热土。回望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广东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谱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广东篇章。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率先改革开放,实现从一个农业省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生动缩影。

千年栉风沐雨,历代商埠繁荣。从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东取得辉煌成就。

长风起,潮头立。站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指明了广东在全国大局中的总定位、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殷殷嘱托,接续前行,广东正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历史重任,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创造新的辉煌。

  图①:粤港澳大湾区时速160公里地铁开始热滑试验。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图②: 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求职人员与招聘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图③: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陈列的超导薄膜生产设备。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图④:机器人在作画。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图⑤:广交会直播现场。新华社 发

图⑥: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古村。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图⑦:粤西北“千里旅游画廊”大通道即将通车。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湾区崛起,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境界

珠江两岸,高楼林立。伶仃洋上,船只穿梭。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在碧波之上宛若蛟龙,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纽带,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世界级湾区雏形正在显现。

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广东正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境界。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载体之一。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进一步加速了湾区融合,助力区域城市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历程,最初可回溯至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随着相关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纲要》描绘的发展蓝图日渐落实。

在党中央把舵定向、关怀支持下,广东与港澳社会各界掀起建设大湾区的澎湃热潮,3地11城的多元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人的流动是大湾区活力的根本保障,产业互补、文化互联、服务互通将三地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基础支撑。同时,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具备强劲的实力。

为进一步放大优势,多项惠及大湾区居民的民生新政陆续实施:为促进港澳人才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大幅降低港澳高端人才税负成本;《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助力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才、物资、信息的紧密融合,将三地经济互补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发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潜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致力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就在今年一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9市GDP总值已达22086.62亿元,向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稳步前进。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国将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发挥市场潜力。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理区位、结构组成恰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大湾区的建设将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链构造、政务创新、区域融合等多维度,为国内其它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广东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一个世界级湾区的宏图伟业在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有序推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按照规划描绘的图景展现在世界眼前。

改革创新,冲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40多年前,“春天的故事”从毗邻港澳的南粤大地讲起,栉风沐雨,广东人民在神州大地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广东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突破原有的体制与经营模式,不断探索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价格改革在这里率先“破冰”;“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在这里创立;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诞生于此……

改革开放浪潮下,广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它们从广东出发,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发展的舞台。广东美的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要求试点,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作为“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将一个仅有5人的小企业成长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开展重大跨国并购,迈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脚步。

一个锐意改革、富有活力的地区,必定也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栽花的热土。无数怀揣梦想的人来到广东打拼奋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是“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第一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胡小燕是四川人;深圳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是陕西安康人。“来了就是广东人”,层出叠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成推动广东高速发展的强大资源。

1978年,广东全省GDP以185.85亿元出发,到2020年已达到11.07万亿元,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探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密码”,不难发现,创新是广东发展的第一动力。

广东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省发展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坚定不移地走创新立省之路。2011年11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广东自主创新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9%。第21届“中国专利奖”,广东获奖239项、金奖9项。

5月17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广东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蓝皮书指出,截至2020年,广东已经形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创新研究院、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体系,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广东省实验室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家。

经济发展活力强劲、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得益于广东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技能教育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系列政策、举措;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多项重大人才工程。

“东南西北中,干事创业到广东”。如今,广东正在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有数据显示,广东技能人才达13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445万人,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广东坚持“全省一盘棋”,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发展,高质量加快构建发展格局。2018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作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其中,“一核”即珠三角地区,“一带”即沿海经济带,“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从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珠三角核心区,到汇聚百亿级大项目的沿海经济带,再到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低碳产业等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携手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共同目标。

经过3年实践,“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是困扰广东发展的突出问题。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较弱,县域经济落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

创新城市合作模式,是广东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广东加快建设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机场群、港口群等现代化基础设施,联通全省的基础设施网络日臻完善,随着赣深高铁今年建成通车,广东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到珠三角地区各城市1小时左右、省内其他地级城市2~3小时。快捷的交通系统网络,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9年12月,广(州)清(远)接合片区入选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由广州输出先进的管理服务,清远市充分授权,在产业发展融合、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先行先试。2020年,该合作区新增供地产业项目7个,新增竣工投产项目7个,新动工项目15个,供地产业项目已累计96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28亿元。

地处粤西的湛江市发挥沿海优势,主动融入发展战略建设,不断扩大开放,拥有巴斯夫、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廉江新能源等4个超百亿美元重大临港产业项目。曾经以出海打鱼和旱地作物为主的湛江,正在成为世界级现代化绿色环保高端沿海临港重大产业集聚基地。

位于粤北的云浮市利用生态资源,积极构建谋划西江生态经济走廊、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创业就业、立足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资源禀赋打造生态旅游小镇。云浮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0年,云浮市GDP实现1002.18亿元。至此,广东21个市GDP全部突破千亿元。

社会民生共建共享,广东省全面提升粤东、粤西和粤北的教育水平,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开展高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地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2021年,广东省将有11所高校(校区)建成招生,其中9所落户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校区)、高职院校全覆盖。

在广东改革发展的故事里,除了有“三天一楼”的珠三角速度,也有穿山架海的南粤气度。纵横在广东大地上的道路桥梁,将粤东西北与沿海发达地区紧密融合。当我们的目光从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移开时,会发现,粤东西北这些曾经的“发展后卫”,如今也已赶超为“发展前锋”。

振兴乡村,绘就富美幸福新画卷

广东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纳入“1+1+9”工作部署,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全省“三农”工作达到新高度。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广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共创建了14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200个专业镇和1322个专业村,扶持2201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建立“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之年,为实现奋斗目标,广东大力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全省8728家民营企业参与,投入资金超80亿元,实施帮扶项目共4738个,将复工复产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结合,实现多赢局面。在东西扶贫协作工作上,广东省共有1384家会员企业及商(协)会向对口扶贫地区捐款捐物28.5亿元。今年,广东还将持续关注乡村地区的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让“振兴”成为乡村最强音。

振兴乡村,根本在人。为发掘乡村人力资源潜力,广东近年来通过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入实施,对省内贫困劳动力累计培训42.9万人次,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出发帮助贫困劳动力提升技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广东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一些乡镇、村落,不少企业响应广东省政府的号召,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迁移过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帮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全省共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累计开发1.78万个公益性岗位,有力保障了乡村人力资源的增值。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3元,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比第一次降到了2.5:1以内,在总量提升的基础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近年来,广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特色村庄”在广东遍地开花。

如今,全省2277个脱贫出列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生动展现了新农村的风采;89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成为宜居典范、美丽新村,上榜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岭南大地上,一大批乡韵浓郁的特色小镇和生态名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乡村小康生活写下注脚。

百舸千帆相竞流,创新热血立潮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四十余年改革积淀,广东初心不改,在传承中坚守,在发展中创新,改革的精神深入血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之一,未来还有更多里程碑式的成就等待广东去创造去实现。

迈入新时代,广东改革再出发!

责任编辑:李丹青 朱欣

版式设计:李丹青

制图:肖婕妤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