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 开放引领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东方明珠 开放引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5-18 02:08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上海篇】

原标题:东方明珠 开放引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率先走出一条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进入21世纪,上海正努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谋定快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五个新城建设紧锣密鼓……一系列新项目密集推进,一笔笔勾勒未来城市的美好图景,也让上海市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上海,一幅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抓发展:开辟“新格局”,迎接“大未来”

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通过了两份纲领性文件:《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定下了上海“十四五”发展的新目标新愿景,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新路径。

“五大新城”“五型经济”“国际数字之都”……翻阅两份纲领性文件,不时出现的新名词透露出上海发展的新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上海开辟“新格局”迎接“大未来”的信心和决心,跃然纸上。

回顾“十三五”,上海市委表示,这是上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五年”。

从2018年承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到2019年强化“四大功能”、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再到2020年浦东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在国家战略的旗帜下,上海这五年的发展举世瞩目: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主动承接2006~202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目前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54项。启动硬X射线装置预研、硅光子等8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地方财政投入超过40亿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上海持续发力,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已形成基本框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

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方面,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第一批517项事权下放基本完成;长三角一体化敲定了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14个协同事项,挂牌一周年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拿出了32项制度创新成果.

城市功能持续升级。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编制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中,上海首次晋级全球第五……

在“十三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2021年上海如何抓好“十四五”开局年、展现新气象?“具体而言,抓开局工作,上海要持续增强‘四个力’”。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说。

向强化科技创新要动力。上海将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

向扩大国内需求要潜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以“五五购物节”等重大活动引领消费持续复苏,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不断做强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免退税经济。

向做优“五型经济”要实力。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是上海的长板、优势,上海正努力把长板拉得更长,优势做得更优。

向深化改革开放要活力。上海将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谋布局:做强“节点”“链接”,优化空间格局

谋划“十四五”,上海明确提出,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按照这样的定位要求,上海对全市发展格局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探索有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其一,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其二,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其三,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其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其中,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十六字”发展新格局格外引人注目。

具体而言,即上海的主城区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推动“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等区域深度开发;东西两翼的临港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商务区要发挥对内对外枢纽作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大新城要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北面的宝山和南面的金山,则要加快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

与此同时,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也被上海提到了新高度。如果把“五型经济”比作推动未来上海经济发展的一只手,那么,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就好比五指,每一个手指都勾勒出上海经济发展最鲜明的优势。握指成拳,“五型经济”又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合力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助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以开放聚能,近年来,一批足以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申城,助力上海成为总部型经济发展高地。来自市商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已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71家、外资研发中心481家。市商务委主任华源介绍,“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实施“总部增能行动”,持续提升总部型经济的能级。

再看创新型经济的“增长极”,上海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三大先导产业,是前沿科技的“开路先锋”。近日,国际模式识别大会落下帷幕,在图表信息提取国际竞赛中,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联想研究院共同组队,斩获所有7条赛道14个子任务中的11个冠军,充分展现出上海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所达到的速度和高度。

还有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上海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然要在各条赛道上“比学赶超”,让五指各自成为“高峰”,伸出手来每个指头又都能独当一面。

2020年,上海GDP为3.87万亿元,经济规模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站在新的高度,聚焦高质量发展,总部高度集聚、要素高效流动、深度融入全球……握指成拳的“五型经济”,将为上海构筑战略新优势。

 

促转型:打造数字“底座”, 激发“细胞”活力

对上海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要通过打造城市数字“底座”,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个“细胞”的活力。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之所以把数字化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谁占据数字化转型的先机,谁就掌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上海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疫情防控,一网通办“随申码”大展身手;扩大投资,包括5G、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35条”首批项目投资达2700亿元;促进消费,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行的“五五购物节”带动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创新发展,拼多多、盒马、叮咚买菜等在线新经济活力奔涌……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提升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等智慧化升级——这样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已经来到很多上海市民身边。

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上海还坚持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避免“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

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日均办事近12万件。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立足高效处置一件事,在防汛防台、交通管理、公共卫生方面开发了多个应用场景——“两张网”建设,为上海城市治理“新范式”打下了基础。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赵奇介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新名片,“两张网”建设为数字化政府和数字化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城市数字化转型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各个领域。

“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来说,传统商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一个大课题。”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华源提到一组数据:2020年双十一,天猫的成交总额达到4982亿元,其中上海成交额562亿元,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一,许多互联网巨头都计划在上海加大布局。

归结起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三句话:一个整体性的转变、一种全方位的赋能、一次革命性的重塑。其目的不仅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也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上海市委全会上这句形象的比喻,已在上海成为新的共识。新发展格局之下,面向“十四五”的新航程,上海这艘巨轮已经校准航向,朝着深蓝处扬帆进发。

 

惠民生: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将“人民”二字根植于血脉之中,给予这座城市不断开拓进取的底气。

今年2月27日,靠泊长达36年之久的中日轮渡“新鉴真”号撤离虹口区北外滩。北外滩国客中心800米滨江岸线贯通工程将全面启动。这里的公共空间将由原来一条隔着玻璃墙的步行通道,变身为具有航运文化内涵的活力水岸。

继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苏州河42公里公共空间也基本贯通,进一步还江还河于民。

上海将“一江一河”高品质空间向普通人敞开、为所有人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可达到、可亲近、可感知,让“母亲河”三个字实至名归。

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是2020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上强调的。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建设人民城市,上海把百姓的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今年元旦开工第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宣布大力推进旧区改造、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停车治理等多项“民心工程”。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直击各个群体的“民心”中。

聚焦“老有所养”——上海今年将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到2022年,全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达400家以上,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将突破1600家。

聚焦“幼有善育”——上海持续推进普惠性托育点建设,到2022年,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托幼一体园所在公民办幼儿园总量中占比不低于50%。

以“人”为尺度,上海持续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推进网上问诊、预约、结算,方便市民就医;加快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帮助“悬空”老人下楼;推出早餐工程,让上班族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早餐……

为了“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上海社区不断创新治理路径。

杨浦区形成了社区政工师、社区规划师、社区健康师,社区党建顾问、法治顾问、社会治理顾问的“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汇聚各路专家志愿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成立了全过程民主实践基地。加装电梯、社区为老服务等项目,都以听证会、建议征集会等形式在这里展开讨论,“有事好商量”“众人事众人商”的社情民意沟通氛围正在形成。

这座城市的2400万市民,“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上海正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责任编辑:王维砚 关晨迪

版式设计:王维砚

制图:陈子蕴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