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农家院里话党恩 - 2021新春走基层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新春走基层:农家院里话党恩

来源:青海日报
2021-01-31 11:27

  缠应财在喂牦牛。记者倪晓颖摄

  1月22日,晴空万里,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我们驱车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上寺咀村。

  见到缠应财是在他的牛圈里,黝黑的皮肤,四十出头的年纪,看上去却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不少。看到我们,他赶忙从牛圈里出来,一边使劲将双手在衣服上来回擦着一边说:“咱们去家里坐吧!”

  “这些牦牛都是你家的吗?一共多少头?”

  “都是嘞!一共76头,养牛是张书记帮我们想的办法,每天看着这些牛我心里就踏实,就觉得今后的日子有盼头!”一路上,缠应财给记者讲述了从2018年起在“第一书记”张涛的帮助下,如何申请小额帮扶贷款和牦牛贷款,如何开始育肥牦牛的辗转经过。“一头牛平均能净赚两千多元,这些牛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呢,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喜不自禁的笑容。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缠应财的家。小院和房子是青海农村最常见的那种,虽然只有一层,也相对简陋,但被收拾的干净整齐。

  缠应财的妻子祁桂花热情地把大家迎进屋,端来自己家油炸的馓子,一边倒茶一边说:“不知道家里要来人,什么都没准备。”

  放下茶壶,这个朴实的农家妇女赶忙将馓子递给了张涛:“张书记,这么早来家里,你又没顾上吃早饭吧,赶紧吃点我炸的馓子。”然后,挨个让我们也都尝了尝。

  “家里比较简陋,大家别笑话,这两年条件好了本来想重新盖个房子,可最后盘算了一下觉得还是等再攒些钱了去县城买个房子,那样以后看病、买东西都方便。”缠应财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干部,现在我家终于不再为糊口发愁了……他有些激动,眼眶有些湿润。

  片刻后,缠应财回忆起脱贫前,孩子们都还在上中学,妻子生病在家,全家人的生计就靠他一人打零工维持,就算是加上承包出去农田的收入,一年也不到一万元。“那个时候真的很难,就感觉怎么使劲都摆脱不了穷。自从开始精准扶贫,还派了帮扶干部来,我们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张书记先是给我们联系了去西藏日喀则市打工,工作很轻松,就是种种花草,搞绿化,可工钱给得高,我跟儿子每人每月6000元,媳妇5000元,一年就把以前好几年的钱挣回来了。”缠应财说着端起杯子猛喝了两口水,接着说,后来村里的干部们又商量着,不能只靠政府,还得靠自己,要形成良性循环,日子才能越过越好,然后就帮着我们养起了牦牛。

  “你看现在,不愁吃穿了不说,我家还买了大电视和冰箱、洗衣机。”此时,紧缩的眉头舒展,笑容迅速绽放。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不仅有冰箱还有一个大冰柜。缠应财说,这个冰柜是为过年准备的,今年要宰一头牛好好过个年,牛比较大冰箱装不下,所以又添置了冰柜。“以前我们一家人过年就做个白菜粉条和土豆,最多宰只鸡。现在条件好了,不仅自己能吃好点儿,还能给亲戚们送点儿。”

  今年受疫情影响,在广州打工的儿子不能回家过年,他跟妻子商量着,等宰了牛给儿子和他的工友们邮寄点儿。过几天,再带着妻子和女儿去省城西宁买身新衣服,置办些年货,红红火火过个年。

  说起女儿缠晓艳,坐在一旁的妻子祁桂花接话茬道:“丫头能上海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也全靠政府的雨露计划,一年学费都不要就交个住宿费,以后有个工作也就有指望了。”

  2015年,经自愿申请及相关贫困户认证程序,缠应财家被确定为贫困户。从此,他家成了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改“输血”为“造血”,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鉴于上寺咀村多数土地已被周边合作社、产业园流转,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上寺咀村决定采取组织劳务输出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在帮扶单位西宁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的帮助支持下,确定了组织贫困户赴西藏日喀则市从事市政绿化项目,2018年以来共组织4批122人次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共计200余万元。

  2018年底,上寺咀村已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经过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上寺咀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人均收入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改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很大提升。(倪晓颖)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