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银:自强不息典范 脱贫致富带头人 - 贵州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王华银:自强不息典范 脱贫致富带头人

来源:中工网
2021-07-19 16:25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各级各部门领导这么关爱我们残疾人,我没有借口,也没有理由不努力。”

  1984年出生的王华银是贵州省福泉市一名朴实的农民。小时候因为疾病的影响,他只有一米二的身高。这个个子只有一米二的中年人,走南闯北历经坎坷,最终靠着养牛脱贫致富,并通过规模化的养殖带动乡亲及残疾人共同创业致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谈起过往,王华银不不禁感慨。小学五年级时,王华银已经是现在这个身高了,比同龄的孩子矮,在学校里总是受到排斥,他只得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他的妻子和弟弟也都是残疾人,这样的家庭,简直就是困中之困。贫困加残疾的双重压力,一度让王华银想放弃生活。

  为了给家人治病,家里早已债台高筑。14岁的王华银选择辍学务农,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至此,农村的放牛娃大军里多了一个他的身影。他跟在牛的后面,摇摇晃晃、歪歪扭扭地把着犁翻土整田,受伤是家常便饭。一天下来累到只想倒头而睡,却不得不挣扎着喂猪喂鸡。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勤恳劳作,终于在2004年,王华银20岁那年还清了妹妹生病所欠下的债务。

  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王华银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带着东拼西凑的17000元现金来到县城,与人合伙经营一家精品店,因经验不足,造成货物积压,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依然亏损严重。精品店生意失败后,无奈之下他背起货囊“转战”县城的每一个乡镇赶“乡场”,哪里有“乡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摆过地摊、干过苦力,一番折腾下来,他几乎连自己都养不活,更谈不上给家人好一些的生活保障。看着日渐年老的父母和破旧的房屋,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撑起这个家。

  苦思冥想后,家里的土鸡蛋给了他灵感,于是他决定,利用家里面积攒的鸡蛋,自己创业。

  好学好研究的他把家里母鸡下的蛋筹集起来,自己学着用电灯加温孵化小鸡,由于不懂技术,即将孵出的小鸡全部死在蛋壳内,不甘心的他,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来200多羽小鸡用旧烤棚保温饲养,看着小鸡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慢慢长大,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为了让鸡肉口感更好,他实施了林下散养,将所有的鸡放到山上。天有不测风云,200多只鸡全部因感冒死光。然而,上天并没有放过这个命运多舛的男孩,那段时间,他常常感觉到双腿疼痛,经检查确诊,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折磨加上事业的挫败让王华银灰心绝望。

  “不能就这样认输!”心里这股倔强的信念再次燃起了他的斗志。于是,王华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只身赴浙江打工。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他只能做一份很苦很累收入很低的工作。尽管这样,他还是很珍惜这难得的就业机会,拼了命地干活,吃着常人无法吃的苦,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累,想着多攒一分钱就多一分希望,就这样坚持到了2017年。

  在外打工多年,他学到了很多创业的知识。一辈子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回家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2007年,看准了“牛生意”的王华银,用筹到的17000元再次投资养牛。为了做好生意,他走遍了福泉的每一个村寨,常常到临县牛马集散市场买牛。无论多远、无论什么天气,每次买到牛后,他都得走小路将牛往家里赶,一次他从早上走到晚上走了60多公里,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回到家,牛都累得躺下,更别说人了。累是累,但每完成一次交易,赚到一两百差价,这份价值也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2008年,由于家里房子已是危房,政府动员搞危房改造,想着党和国家政策好,王华银将危房进行了改造,这次新修房屋,他卖了8头牛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为了尽快还清债务,王华银再次南下浙江开启打工之路。身在他乡,渴了喝生水、累了坐背包,身材的缺陷难免让他遭受许多异样的眼光,在异地他乡,巨大的贫富差距刺激着他脆弱的身心。

  “总有一天我也要让我的家庭过上富足的生活,即使目前的处境再怎么困难,只当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一次学习。”坚强的王华银一直鼓励着自己,先后到过抛光厂、皮带厂做过工,但都因体力不支,无奈辞掉工作。最后,在一家徽章厂,他因手上活麻利、脑筋好用,经手包装的产品深受老板和客户的好评,老板特地为他定制了便于工作的高竹椅和桌子,这时,他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时至今日,提起这位老板他身怀感恩。

  作为一名残疾人,家里还有妻儿、父母和兄弟,未来日子怎么过?有着忧患意识的王华银每天都在思考着。

  这次,王华银回到老家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养殖业,他再次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开始了第四次创业之路,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原因,产业发展之初进度十分缓慢。

  于是,他求助政府,向各级领导讲述他养牛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及时组织市残联、多家部门协商,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就这样,他的牛圈建了起来,又贷款2万元,至此他的养牛事业正式启动。

  一户多残,家旁人常说说:“你看他矮矮的,走路、吃水都成问题,还养牛?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所有的冷嘲热讽,让王华银暗下决心,决定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两年后,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王华银不仅还清了2万元钱的贷款,日子也逐渐过得好了起来。尝到甜头后,他再次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创办了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经过几年发展,如今他的养殖场有30余头牛、母猪16头,仔猪70余头,同时又新建了600平方米圈舍。养殖场的实际成效也让他成为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从最初的冷嘲热讽变成了随处称赞。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富有大爱的王华银开始带着村民一起抱团发展养殖业。说干就干,2016年,王华银和寨子里两个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利用自家闲置的土地,再租用邻居40多亩土地连成一片,带领周边11户农户组建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

  2017年,养殖合作社初见效益,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合作社被先后评为“县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州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获得县级补助资金2万、州级补助资金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同时得到了“3个15万”创业贴息、小微企业补贴、特惠贷等政策支持。王华银还被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贵州省残疾人十大杰出典范、全国“自强模范”,在王华银看来:“这些奖励和荣誉,既是对我创业的认可,也是对我的鼓励。我创业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的王华银,一直在默默帮助那些困难家庭与残疾人家庭,目前,共有23户残疾人和贫困户领到了他免费送出的仔猪。如今,王华银又与广东省海大集团签订了年出栏3000头的生猪代养合同,正在建设一个能容纳300-500头牛的养殖基地,以帮助及带领更多的邻里乡亲脱贫致富。

  2019年5月16日是王华银35岁的生日。当天,他作为贵州省推荐的“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让他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生日。

  “这些奖励和荣誉,既是对我创业的认可,也是对我的鼓励。我创业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幸福都是奋斗来的。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是残缺的,等靠要得来的,既不光荣,也不体面。劳动最光荣,奋斗的果实最甜蜜。我们残疾人朋友只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一样可以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王华银激动地说。(陈燕)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