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增员”呼唤培养更多年轻匠人 - 贵州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非遗增员”呼唤培养更多年轻匠人

来源:中工网
2021-06-28 15:39

  据贵州日报消息,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贵州共计19个项目上榜。上榜的19个项目,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源自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的“增员”,彰显贵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但同时也反映出相关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骄傲。同时,它需要保护和传承,以及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保护好、继承好、开发好贵州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是一个深远的大课题。答好这道题的重中之重乃是大量培养懂“非遗”、爱“非遗”,愿意为“非遗”的传承、开发奉献毕生心血的年轻匠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处理好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在市场与传承之间找到好的契合点。年轻人更能把这些关系“拿捏”到位。如,年轻人在品牌策划、创意设计、媒体运营等方面更有优势,把他们培养成非遗传承的新匠人,才能让“非遗”广泛走入世人的生活中,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时,年轻人作为网络使用的主流人群,他们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非遗”传播发展的重要一环,为“非遗”的传承增添无限可能。

  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非遗”,并加入到保护队伍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保护好,保护是第一要义,保留最原本的历史韵味,让人们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历史气息、历史文化。如新上榜的思州石砚,是岑巩县的特产。相传于汉代前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年的历史传承,它承载的不仅是岁月的变迁,也是文化的沉淀。年轻一代要知晓它的历史,才会知道如何保护好它,让世人了解它,并记住它。

  让更多的年轻人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以便更好地参与传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飞速传播,导致现在青年一代不再是慢节奏的生活,快节奏注定带来生活的浮躁,“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的是沉下心、下苦功夫才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还要有一颗热爱的心,热爱是一切物质的基础,坚持是一切物质传承的信念,以及环境的熏陶,例如这次新添非遗项目丹寨县的苗族“古瓢舞”,又称“给哈舞”,现仅存于丹寨县东南面的雅灰乡送陇村,源于纪念洪水滔天之后幸存的葫芦兄妹,至今已延续七十二代传人。“古瓢舞”仅存于丹寨,还是属于少数民族文化,这就侧面说明环境也是影响“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种间接因素,不走出去,在小小的地方生存,很难被更多人学习和知晓,更难被年轻一代去传承。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创新开发的主力军。如今的年轻人,在喜欢传统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喜欢创新、新鲜的物品。“非遗”在保留原有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大时代的变化需求,做出相应的创新,让“非遗”能够保留下来,并且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刺绣历史悠久,常用平绣、绉绣、缠绣等方法制作,其中图案常描绘的花鸟虫鱼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总之,应当有更多的举措和投入,让年轻一代广泛学习“非遗”知识,成为“非遗”传承的特殊匠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非遗”样式,唤醒千年传统的新生之美,赋予“非遗”新的生的命力,让古老技艺为新时代经济、文化振兴赋能。(罗锐泽)

责任编辑:蔺凯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