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贵州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安顺市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0年实现77个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等中心全覆盖

来源:贵州日报
2021-04-13 09:51

  原标题:安顺市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题)

  2020年实现77个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等中心全覆盖(副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4月7日下午,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村委接待中心的农家书屋“热闹”起来:10余名小学生排队等待借阅书籍。进入书屋,他们挑选好后,轻声移步到阅读区看了起来。

鲍家屯村村民正在农家书屋内借书阅读。吴忠贤 摄

  “这些孩子都来自大西桥镇中心小学,放学就喜欢到这儿借书!”图书管理员鲍中权老人介绍,2011年,在政府支持下,鲍家屯村建起农家书屋,书屋每年都配备书籍千余册,有文学、历史等10余个种类,目前,藏书超1.3万册。

  “不好意思,还晚了。”村民鲍文平拿着两本鱼、鸭水禽养殖技术指导书籍走进书屋。“我从书本里学到不少技术呢!最新的农业种养技术、机械维修技术、金融理财等实用技能应有尽有。”

  鲍文平从事鱼、鸭养殖,是村农家书屋的忠实粉丝,隔三差五就会过来看书。依靠书本,鲍文平的养殖技术快速提升,成为村里养殖能手。

  除了农技学习,农家书屋还是开展党史学习等活动的新阵地,书屋里的红色书籍成了村民借阅的“香饽饽”,不少党员干部和退休教师职工纷纷来借阅。

  “农家书屋是农民的精神家园。”鲍中权老人满足地说。

  如今,依托乡村文明实践站(所),一个个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村史馆、乡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成为丰富乡村文化娱乐、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现在,群众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西秀区杨武乡民族新村村主任潘胜先自豪地说,群众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家,每逢节日,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018年初,杨武乡11个村256户1039人举家搬出大山,住进距离杨武乡政府仅1.4公里的民族新村。

  杨武乡扶贫移民工作站负责人程皓说,为让搬迁群众更快适应新的居住环境,民族新村建起民族文化陈列馆、乡愁馆等。通过不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搬迁群众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柜上,土陶罐、民族手工布艺娃娃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文艺品琳琅满目;乡愁馆里,墙壁上悬挂着全乡各族群众农耕劳作的照片,玻璃展示柜里摆放着镰刀、马鞍、油壶等传统农耕工具。

  同时,民族新村结合当地群众的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

  “刚搬来的时候,街坊邻里都不熟悉。社区会定期组织歌舞表演,大家纷纷抬着小板凳,到社区文化广场看。见面多了,大家渐渐熟悉起来。”潘胜先说,最近天气暖和起来,村里的女同胞还会吆喝着组织到广场上跳广场舞,热闹得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数据显示,2020年,安顺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77个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等全覆盖,建成乡愁馆20座。成立公益培训联盟,举办舞蹈、合唱、器乐等34个艺术门类培训班,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开展文化志愿小分队送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等80余场,放映公益性10998场。提质扩容图书馆藏书,添置图书0.5万册、上传数字图书10万册,加快基层图书流动点建设。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近300场,年度服务读者5.3万人次,图书、报刊流通6万余册次,文化惠民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安顺市将继续聚焦文化民生事业,打造“全民阅读·书香安顺”活动。在乡村文化挖掘和推广上结合实际,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样式,增强乡村生活幸福感;加大力度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地方文艺活动,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提升乡村凝聚力。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