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焦虑困惑: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减压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紧张焦虑困惑: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减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5-20 08:31

  原标题:紧张焦虑困惑: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减压

  最近,笔者发现身边不少青年科研人员存在精神压力较大的问题,不时出现紧张、焦虑、困惑甚至烦躁等不良情绪。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建议要重视青年科研人员这一群体的心理调适问题。总体上看,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问题是多重因素诱发的结果。

  首先,不够合理的考核方法在客观上造成青年科研人员的心理压力。近年来,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尝试推进考核机制改革。但是,在考核指标设计、考核标准确定、考核方法选择等方面缺乏系统谋划,导致青年科研人员在谋划职业发展时容易陷入盲从和焦虑状态。

  再者,社会高期望与个体角色之间的落差诱发心理落差。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公众往往持以较高期待,认为他们是年轻人里的佼佼者,承担着传递科学知识、锻造良好风尚的职责使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科研人员并不占明显优势,其承受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压力与薪酬福利待遇也不尽相符。这种角色落差不可避免造成青年科研人员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而且,现实困惑在无形之中带来负面情绪。对于一些高校科研人员来说,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转变的时间并不长,工作、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多重现实问题亦同步来临。再加上,教学工作缺乏经验,科研工作指导乏力,个人生活缺少帮扶,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年科研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针对当前青年科研人员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从多层面寻找有效办法协同推进其做好心理调适。

  笔者建议,要在青年科研人员之间进一步加强心理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工作。当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受众对象是大学生,青年科研人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要构建心理育人共同体,将青年科研人员同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建立精神科执业医师入校坐诊制度,帮助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及时有效地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

  建立良性社会支持体系,同样是必要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单位又要放眼全社会,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良性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要通过舆论宣传、典型推介等方式,引导公众给予青年科研人员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让青年科研人员在一个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中工作生活。同时,还应建立健全青年科研人员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机制,减少其经济压力和生活局促感。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创造一个有预期可见性、公平合理性、公开透明性的管理考核激励制度,是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的共同期待。要从职称评聘、职业规划、工资待遇、荣誉表彰等方面,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提供相对有利的政策支撑。同时,还应借助破“五唯”的契机,建立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机制,以满足其成长成才需要,激发其工作热情。

  当然,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也十分重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成熟的成年个体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力。这说明,要注重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做好心理调适。比如,清醒地看到在一个多元变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出现心理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压力变动力。同时,还要积极主动自学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主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

  (作者:陈朋 系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