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抗疫”,让科学防疫更人性化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积极“心理抗疫”,让科学防疫更人性化

来源:东方网
2022-05-17 10:32

  原标题:积极“心理抗疫”,让科学防疫更人性化

  面对当前疫情持续散发多发的形势,社会公众的焦虑情绪该如何化解?如何避免“心理红码”?14日,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西城区各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充分发挥心理服务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心理抗疫”工作。包括德胜、白纸坊、大栅栏、广外等街道均提前组建心理援助咨询师团队,一旦发生封、管控情况,就第一时间将专属的线上心理服务通道开通。(5月14日《北京青年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了避免群体感染和散状式扩散,隔离、距离和减少流动成为应对疫情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长期封控所带来的除了病毒威胁,还有对公众心理、情绪、健康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很多人有胸闷难受、做事没兴趣、落泪等情况,长期情绪失落会导致了精神崩溃,甚至会酿成自杀等更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家将疫情下的精神问题归纳为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延迟性哀痛障碍等。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中国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项涵盖5万余名居民的线上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症状的发生率为30%左右,其中前线工作人员、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由于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人力财力都被投入到应对疫情中,那些长期一个人生活的独居老人,成为疫情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严重的群体之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生率已处于高位,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疫情造成这一状况更加严重,由此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风险和隐患,造成的损失和成本难以估量。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做好疫情下的心理服务工作,既要避免让更多的人出现“心理红码”,又要在精神和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后,能够得到专业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否则,既可能影响防疫工作的整体大局,又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做好疫情下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的根本路径。要实现科学防控疫情,开展“心理防疫”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方面,既要兼顾公平又要体现效率,既要实现面的覆盖又要重点兼顾,既要体现预防为主又要做好治疗干预,力争让每一个人情绪稳定、心态良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才会有更加厚实的基础。

  防疫策略坚持以人为本,才会更加精准而高效。无论是线上与线下,事先与事后,或者是开通专属线上心理服务通道,心理专家进入封、管控居民群进行心态监测、风险排查等,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防疫策略才会因人性化而更加科学,防疫措施才会体现出高度人性化。时下疫情反复波动,而防疫已进入常态化的阶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之举。

  由此而言,避免心理红码让科学防疫更人性化。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完善,这一科学而人性之举必将行稳致远,成为应对疫情的制胜法宝。(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