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更需未雨绸缪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文物保护更需未雨绸缪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10-14 07:18

  原标题:文物保护更需未雨绸缪

  10月3日以来,山西出现破历史纪录的持续降雨,古建筑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除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外,不少全国重点文物受到影响,如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山西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城墙出现多处裂缝;运城解州关帝庙崇圣寺门楼漏雨,春秋楼二楼大面积漏雨威胁到“夜读春秋”塑像……

  文物受自然灾害毁损并不罕见。相比地下、室内文物,不可移动的古建筑,更易受到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冲击,受灾时应急保护也更为困难。因此,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报道,本次暴雨中受损较为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量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村村有古庙,处处有古建”。在山西,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小庙里就可能藏着国宝级的壁画。这些级别不高乃至未定级的古建,日常维护薄弱,此前损毁已经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山西省文物保护的资金由之前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7亿元。尽管如此,文物存量大、人力财力不足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尤其是一些县级保护文物,修缮资金缺口较大。尽管从2011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山西省已累计投入十多亿元,实施各项古建筑保护工程,但与山西需要保护的古建筑相比,这仍只是杯水车薪。许多古建筑未设立保护机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更为脆弱。

  暴雨让我们看到了文物的脆弱和文物保护的迫切。制定更完备的常态化保护方案也显得更为迫切。可见的趋势是,如今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正在升高,所谓“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会一再出现。因此,在制定文物政策时应对这一情况有基本的评估与准备,应具备常态化思维,形成制度性措施。

  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是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从多方面推进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在推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的同时,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化。“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持续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守护好文物安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

  文物,历经了千百年岁月的冲刷,才来到我们面前。他们躲过了历史洪流的摧残坚挺至今,理应得到更好的安顿。无论何时何地,应对自然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永远是那句颠扑不破的“未雨绸缪”。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文物保护的应对思维和防范措施也应相应地增强、扩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切实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王慧峰)

责任编辑:李嘉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