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e网评】逐梦星辰大海,“神舟”回家是最好的中秋礼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逐梦星辰大海,“神舟”回家是最好的中秋礼

来源:中工网
2021-09-18 07:25

  龚先生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位航天员平安归来,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此次任务圆满成功。图源 央视新闻)

  网络上,网友们热情地喊着“欢迎航天员回家过中秋”,“航天员返程的健康码是什么颜色”的温馨调侃也刷了屏。

  电视转播中,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首次采用多项经过验证的新型测控手段、返回方式由“定时定点”变为“动态适应”、为搜救队赶赴现场提供多种技术支持——一项项着陆“黑科技”在令公众大长知识之余,也再次证明了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进步与实力。

  正如有媒体总结的,“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01

  回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飞行历程,从6月17日到9月17日,由3名航天员组成的神舟十二号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3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其间,3名航天员成功完成两次长达六七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引来14亿国人的隔屏围观。通过远程实时连线、向地面回传视频等方式,3名航天员向公众展示其在空间站里工作、生活的各类场景与细节,为国人奉上一场场生动的航天科普……

  从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我们用近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先后把1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功率达到100%。茫茫戈壁、浩瀚宇宙,一代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梦。

  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每一次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都见证着航天工作者的拼搏奉献、攻坚克难,离不开方方面面精确到极致的对接和保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在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三位航天员出征。图源 新华社)

  02

  今天,对于这样的着陆与凯旋,国人并不感到陌生。

  “在轨飞行XX天”“交会对接”“返回舱”“黑障区”——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升空,到如今神舟十二号顺利归来,这些以往多少有些晦涩的科技术语,已为很多人所熟悉。此番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的成功实践,实实在在地让国人享受了一场为期90天的科技盛宴——

  借助强大的同步转播技术,此次3位航天员得以为国人近距离展示太空漫步、设备更换、实验操作等细节;公众坐在家中就能看到航天员的日常饮食、健身、抽空收纳行李包裹、布置“太空之家”等场景的实时直播。这种近距离接触太空生活的体验,让不少网友直呼“带感”。

  不仅如此,十几天前,3位航天员还远程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首场活动中,“马铃薯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形状与地球是否一致”“怎么将自己家乡特有的美食封装成符合航天标准的太空食物”等问题一抛出,让孩子们脑洞大开。无数孩子心中的太空梦,或许就会因为这场“太空盛宴”而变得切近起来。体验播种希望,热情点燃梦想,这也许正是载人航天于普通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置。图源 新华社 )

  03

  载誉归来——整装出发,这是航天人循环往复的征程,也是大国科技不断突破、持续创新的足迹。

  目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已经箭在弦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全面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都将由梦想变成现实。

  矢志不渝,逐梦星辰大海。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高度,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为世人开启了瞭望地球的望远镜,同时也为国人打开了一扇望向太空、望向更广阔世界的窗。

  “神舟”回家团圆,是最好的中秋礼。

  今天,我们欢迎航天英雄回家,同时向千万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仰望星空、探索苍穹,让我们一起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