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与复兴:百年来中国青年的抱负与使命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爱国与复兴:百年来中国青年的抱负与使命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2-05-22 13:58

  原标题:爱国与复兴:百年来中国青年的抱负与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其中,维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纽带和核心动力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青年群体是塑造当下国家和民族的积极力量,更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走向未来的承载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青年学生、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和青年手工业者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开始成长为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群体。因此,中国青年作为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社会力量,既对传统文化中强大的爱国主义基因进行自然传承,又因面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而必然产生反抗外敌、逆天改命的民族复兴意愿,在襁褓中就天然带有爱国奉献、永久奋斗的红色基因,是最早的民族觉醒群体和冲破帝国主义牢笼的先锋力量。

  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从反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帝国主义凌辱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效凝聚动员了全社会反抗外侮、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青年群体的形成发展是以国家和民族发展为主题,是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青年运动的历史必然产物。因此,百年来中国青年是通过青年运动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发展,青年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同步,青年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一致,青年群体的特殊需求总是服从服务于国家民族利益,并总是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首位。中华民族触底反弹的勇气和志气,最先是通过初步具有群体意识的青年群体举起“第一块石头”、打破禁锢的封建主义和侵略的帝国主义而不断激发并趋于兴盛。

  1901年,新式学堂教育在中国正式确立,此后获得迅速发展,学生人数从1902年的6912人迅速增至1905年的258876人。伴随着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学生运动也日益兴起壮大,反对帝国主义往往是学生运动的导火索和运动主题。在1902年—1905年的国内学潮中,以南洋公学退学风潮为正式开端,以拒俄运动为高峰,波及全国十几个省,成为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的开端。1902年9月22日,外国传教士裴来仪在浙江嘉兴秀水学堂参观时戏击号钟。此举引起学生们的强烈愤慨,因为学生们认为“号钟是全学堂的主权,以主权把外人做玩弄”,这既破坏学堂体统,也破坏全国体统。这次的学生运动带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性质,成为学生运动中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先声。1903年4月,日本报刊披露广西巡抚王之春准备借助法国军队镇压会党起义,众多学堂学生由此反对并形成学潮。1903年底,沙俄派兵强占奉天的清行宫和将军衙门,学生拒俄运动再度高涨,江南陆师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学生因反对校方禁止爱国活动而掀起退学风潮。这些学生运动均呈现出反帝性质,由此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正是因为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群众爱国运动的高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1919年11月,福建发生日本兵枪杀学生惨案,再次激起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高涨。1919年—1927年间的248起全国学生运动中,有17起的直接原因是“反对列强”,有30起的主要原因是“反对政府及教育当局”,有99起的主要原因是“反对新旧校长”,这些学生运动的爆发与当时政府、教育当局或校长成为列强附庸或阻止青年学生反对列强、争取民族独立等事由密切相关。毛泽东在1919年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鲜明指出:“至最近产生的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等,则更纯然为对付国内外强权者而起的一种民众的联合。”正是因为民众的大联合对中华民族伟大能力的激发,“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

  五四运动爆发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全社会的革命运动日益结合,形成了更有效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浪潮。1925年5月30日,2000余名上海学生在公共租界进行反帝游行示威,100余人遭到逮捕,随后英帝国主义的巡捕向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的示威群众开枪,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同年6月1日,上海实行总罢课;6月4日,上海学联创办《血潮日刊》,积极宣传反帝主题,推动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发展;6月30日,全国共有1700万人参加全国公祭五卅殉难烈士的反帝爱国运动。1935年12月9日,为了挽救因华北事变而危在旦夕的整个华北,北平学生高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到新华门向北平当局请愿,在遭到无理拒绝后,他们把请愿改为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到王府井大街时已达3000人,此时却遭到军警突然袭击,其中有30多名学生被捕、数百人受伤。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举行全市总罢课。同年12月16日,3万余人参加的市民大会在天桥举行,反对“华北自治”。从1935年12月11日开始,天津、杭州、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地先后爆发学生爱国运动,许多地方的工人进行罢工,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参与其中的先进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青年运动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999年5月,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我国各大城市爆发了广泛的学生示威游行,九成以上的青年学生日益感到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过程中,爱国主义更加凸显其现实意义;只有把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建设国家的爱国行动,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平等地进行国际交往。

  中国青年是赢得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主体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征程中的强大基石

  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民族解放斗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勇向前。1945年9月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1953年7月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广大青年在爱国主义的激励下,为中国人民在两场战争中获得最终的伟大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1931年9月开始、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其中,中国青年作出了大的牺牲。从牺牲的将领情况看,青年将领占据绝大部分。笔者通过对《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伤亡调查》一书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共有711名团以上干部牺牲,其中有准确出生年份和牺牲年份的为591名,其中有513名牺牲时的年龄在35岁及以下,占86.8%;新四军共有319名团以上干部牺牲,其中有准确出生年份和牺牲年份的为232名,185名牺牲时的年龄在35岁及以下,占79.7%;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共有88名将领牺牲,其中有准确出生年份和牺牲年份的为77名,59名牺牲时的年龄在35岁及以下,占76.6%。从牺牲的普通战士情况看,青年战士是主要群体。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这些英雄群体的主体都是青年。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当时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21岁;“刘老庄连”82名年轻勇士全部壮烈牺牲,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牺牲时分别为24岁和23岁;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13岁;国民党军“八百壮士”是由当时年龄为32岁的谢晋元团长领导的480余名青年军人组成。中国青年与伟大的中国人民一道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首要方面。

  从1950年10月开始、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近代以来任人宰割和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东亚病夫”帽子,真正扬眉吐气了。朝鲜内战在1950年6月爆发,尤其是在美国出兵朝鲜后,广大青年密切关注着朝鲜战局的发展,积极主动参与抗美援朝的相关事务。1950年12月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后,全国青年团员、青年学生、青年工人立即纷纷响应,积极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清华大学在9个小时之内,报名人数就超过原定计划人数的9倍以上,全国报名青年达70万人。在中美两国国力相差较大而形成的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战况下,以中国青年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统计显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青年指战员占66%,青年战士占80%以上,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从典型的英雄功臣看,杨根思牺牲时28岁、黄继光牺牲时21岁、邱少云牺牲时26岁,青年英雄功臣在英雄功臣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中,近七成牺牲时不到30岁,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以中国青年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首要方面。

  以青年为主体的留学生群体巩固和深化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意识,义无反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遭受外敌入侵和帝国主义凌辱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最先感到民族危机而自然生成爱国主义情感;在异国他乡的青年留学生群体,最先清醒认识到现代国家体系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因在留学过程中受到种族歧视,从而激发出更加强烈的爱国意识,更因回国后看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而更加自觉凸显报国情怀。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中写到留学青年对于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的理论构建作用:“中国自广州北至满洲,自上海西迄国界,确为同一国家与同一民族。此种事实,直至中国学生留学外国之时,始有完全之认识。故首知中国为伟大之单一国者,乃留学外国之学生。”

  爱国社团最先在青年留学生中出现,反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华民族的凌辱也最早在青年留学生中萌芽和传播。1872年,从容闳带领第一批3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开始,以青年为主体的留学生开始整体睁眼看世界。在广泛接触西方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过程中,青年留学生给古老闭塞的中国带来极大冲击,此后每年赴英、法、德、日留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1906年仅赴日留学生就达1.2万多人。1912年,美国各大学中的外国留学生为4222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为594人,约占总数的14.1%;1925年,美国各大学中的外国留学生为7510人,来自97个国家,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为2500人,约占总数的33.3%。在不断发展壮大的留学生群体中,最早出现了青年爱国团体。1900年,一百多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励志会,成为第一个青年爱国团体。1901年,广东独立协会成立;1902年,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3年,28岁的留日学生陈天华出版《猛回头》,控诉列强侵华罪行,向人民陈述中国面临的危机。邹容的《革命军》,是他16岁留学日本并在此期间开始撰写,18岁时回到上海集中精力撰写并定稿出版。他在书中极力主张在争取中华民族生存的斗争时,既要推翻清王朝,又要与帝国主义血战到底。

  青年留学生往往走在反抗帝国主义的前沿,是革命力量的重要来源。1903年,留日学生声讨广西巡抚的卖国罪行,揭露法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掀起拒法斗争。同年,面对沙俄妄图将东三省归入其版图的行径,留日青年组织义勇军奔赴前线作战,掀起拒俄斗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的主力是青年留学生。在1905年—1907年加入同盟会的有明确身份信息的379名会员中,其中青年学生354人,占比为93.4%。孙中山先生指出,他领导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取得较大发展,是因为在光绪年间有好几千名中国青年获准出国,有九成人接受了革命思想并与他志同道合。当这些留学生回国以后,在推翻封建统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学成归国的中国留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朱光亚(26岁归国)、邓稼先(26岁归国)、邹承鲁(28岁归国)、叶笃正(34岁归国)、唐敖庆(35岁归国)、殷之文(31岁归国)、彭少逸(32岁归国)、梁思礼(25岁归国)、师昌绪(35岁归国)、郑哲敏(31岁归国)、蒋锡夔(29岁归国)等为代表的2500多名留学生和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因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而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定居工作,为新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笔者通过对《中国留学生大辞典》一书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归国的589位留学生,其中有434位归国时的年龄是在35岁及以下。改革开放后,我国留学生大幅增加,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有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正是留学生一直拥有的浓厚家国情怀,促使越来越多青年留学生胸怀报国理想、学成归国,这就必将极大地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如期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曾经超过中国,导致中国人的民族自信遭受冲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从未缺席。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中国青年在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阔步向前。

  爱国主义在中国青年中从来都是主流,是中国青年永远的精神支柱,是中国青年坚守民族精神的坚强纽带。1983年对全国24627名15岁到29岁农村青年的调查显示,65.1%认为“祖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63.3%认为“热爱祖国”是一个人最优良的品质,56.1%把“看到祖国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视为自己最愉快的时刻,64.7%认为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生活才有意义。1986年对全国28岁及以下的11860名青年职工的调查显示,使他们感到非常厌恶的不良现象首推“投敌叛国”,占78.1%;对于“不爱国”表示厌恶的人数占70.9%,爱国是青年职工最普遍的政治意识,是他们政治考虑的基本出发点。1994年对全国6300名城市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占65.0%。2000年对全国2900名青年的调查表明,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占96.3%,认为“爱中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占74.7%。2006年对全国6364名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5.5%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值得骄傲。2015年对全国3369名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8.3%的青年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2020年对全国65000余名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8.6%表示“如果国家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我将会献出自身一切”。这些都雄辩地表明,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意识越来越强烈,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日益强化。

  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有清晰认知和务实行动。一是越来越多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成为爱国自然派。“70后”“80后”“90后”“00后”在他们出生时尤其是走出国门时,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90后”“00后”更是摆脱了绝对贫困的状态,拥有较丰裕的生活,没有历史的悲伤记忆,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认为国家好、民族好。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及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成为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

  二是越来越多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成为爱国自信派。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月亮是外国的圆”的自卑心态,在新时代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国家制度、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更加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爱国主义与大国责任、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越来越浑然一体。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既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又通过赤裸裸的“双标”对我国进行打压遏制的过程中,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强烈对比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发自内心接受、认同、拥护。

  三是越来越多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成为爱国自主派。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改革发展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成功治理经验。在参与国际大市场过程中,把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作为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所贡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在文化建设中,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我为主”成为新时代推进各方面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新时代中国青年将坚守爱国主义的本质,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谱写更辉煌的青春篇章!

  (作者:邓希泉,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