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至上人才战略支撑深圳奇迹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产业至上人才战略支撑深圳奇迹

来源:瞭望
2022-05-08 07:49

  原标题:产业至上人才战略支撑深圳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其产业至上的人才战略,支撑了一个个深圳经济和科技奇迹。

  作为全国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桥头堡,2021年9月,深圳又敢为人先,在全国各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之际,收紧人才引留政策,人才引入方式从过去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使用效率转变。

  人才战略支撑深圳奇迹

  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双超万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5.7户。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创新型企业更是令人瞩目。其中,科技股总市值10.64万亿元,分别是北京的1.25倍、上海的1.7倍。

  深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7.8%,大幅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的16%、27%、27%。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机器人、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产量均翻了一番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充电桩建设全国领先。

  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继续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在一线城市中均排名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仅次于北京。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全球排名仅次于东京,大幅领先于硅谷、纽约。

  深圳奇迹,来自于敢为人先的人才战略支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新型制造业多样;民营企业集中,市场敏感度高,对创造性、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政府和市场共同营造招才引智、育才应用的环境,鼓励、扶持中小企业为市场一线培育输送出大量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科技力量,为产业发展铺垫了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深圳近年引才工作重点转向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实施操作性强的原有引才规定基础上,深圳相继出台“孔雀计划”“十大人才工程”等政策,撬动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来深合作,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大学等。

  2021年5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将人才引进的底线由大专调整为本科,同时收紧人才落户年龄:本科生不得超过35周岁,硕士生不得超过40周岁,博士生不得超过45周岁。据深圳市人才工作局信息,未来5年,深圳的引才政策是升级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0名以上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100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五年来,深圳博士后人数每年增速超过30%。截至2021年10月底,深圳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28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55家,在站博士后超过5000人。大专以上高学历人才已占总人口30%以上。

  政策吸引人才,人才创造奇迹。

  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连年居全国第三,经济总量列亚洲城市第五;中国城市2021年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全国领先。

  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地位显赫,人工智能“鹏城云脑Ⅱ”大科学装置存储系统连续三次登上世界算力和数据吞吐能力榜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近两年名单中,深圳有19家企业入选,占全国入选企业的13.63%。

  新能源车全球体量最大,全市投入使用的超过70万辆,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8%。

  科研院所成果凸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深圳的人才战略为企业注入了发展信心和活力,为创新提供了成长空间,使深圳的经济、科技奇迹延续,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发展动力的理念。

  加速打造人才引留高地

  深圳作为科技之城、制造业之城,数字经济+产业升级高地已具规模,新技术研发+实体应用不断落地,科创平台+高端人才引留高地已现雏形。下一步,深圳还需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继续做好人才引留工作。

  首先,构筑人才观大格局。用中国视野、世界眼光看深圳人才集聚度、需求度、可用度,研发力、创造力、创新力,对标全球标杆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北京、上海等,梳理深圳在人才、高等教育、软硬件环境方面的短板,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制定未来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具体策略。

  其次,提高人才使用的效率和人才引进的科学性。可考虑在深圳高校创立“人才与科创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心或独立学院,立足已有基础和人才库、科技项目库和正在运行的人才团队,引入算法、算力模型,专事研究硕士(含)以上高端人才专业背景、年龄结构、血型类型、履职能力与对应研究方向最佳匹配等要素。

  第三,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科研院所和独立第三方机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暨效能论证评价机制”。打通一流的创新环境和场景(如光明科学城、大鹏实验室、深圳湾科技园等)以及一流的创新人才梯队高效匹配机制和渠道,以求发展难题不断破解、研创成果持续领先。

  注重本土职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夯实“研究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矩阵”,提倡项目课题认领、继续优化揭榜挂帅制度。

  第四,加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创新研发与高端制造业的结合。一方面大学依托大企业直接转化成果;另一方面鼓励大企业在大学设置实验室,专设奖学金和科技奖项,提高基础研究服务产业的精准度。

  一是推动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支持深圳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体系。在专业设置、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扩大自主权试点。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支持深职院建设世界一流高职技能型院校。

  二是建设产教融合发展试验区。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深圳湾科创区、前海等为核心载体,深化教育科研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协同能力,为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均衡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三是完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探索“柔性引才”“团队引进”模式,对标引进补链型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评价和薪酬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机制,探索通过“薪酬谈判制”在全球招募高端核心人才,优化人才愿意来、乐意留的环境。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开展境外人才申请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试点。

  四是深入推进深港高校合作,攻克前沿、核心课题。打通深港“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人才髙地+成果落地再闯新路。(张润光)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