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传统书法说开去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由中国传统书法说开去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2-04-30 08:02

  原标题:由中国传统书法说开去

  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与中国古典诗词在审美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最具有中国精神和意蕴的艺术,散发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

  对书法下过苦功的人,对书法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当看到一幅作品时,能够很自然辨别出这幅作品有“二王”的韵致,那幅作品有宋人意趣,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等等。同样,古典诗词亦是如此,当送到真正懂得诗词的人手上时,也是一看就能分辨出好坏的。有的诗感时忧国、沉郁顿挫,老杜风神跃然纸上;有的诗清远幽深、宁静恬适,深得王摩诘禅意;有的诗幽冷凄婉、奇想诡异,很受李长吉影响。

  近年来,古典诗词创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书家的重视,写古典诗词的书家虽然多了,但质量高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诗词与书法能同时写好的就更少了。往往一个展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是抄写古代诗文,百分之十是自作诗联。有些自作诗词写得不古不今,没有什么法源,诗的技巧被所谓的激情所消解,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学习古典诗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书法也一样,要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功夫才能习得一二。我们要大量解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书法的临帖一样,让这些好作品深入自己的骨髓里,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古典诗词的语境之中。

  而对于书家来说,书法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经历了由技入道的过程。颜真卿的《祭侄稿》原是一篇无意于书的文稿,但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一唱三叹,得自然之妙,可谓无意于工,反而极工。我们仔细推敲局部细节,横画姿态横生,撇画摇曳多姿,很多字都是用枯笔在纸上擦出来的,老辣纵横,不失法度。这些极细微的技术,没有长期的定型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素质养成,不可能在快速的运动中丰富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书法技法的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长期不断地刻苦训练,方能渐入佳境。如果书法风格与技术过早地结壳与定型,不再吸纳新的东西,书法在低技术层面上重复循环,就难以入道。由技入道,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其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境。但只在技术上下功夫,而忽略文化、心性、怀抱、品格的锤炼,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

  书法的境界是书写者通过线条笔迹所折射出来的心灵影像,即古人讲的“书,心画也”“书,如也”的意思。在这种心灵影像之中的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是密不可分的。书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显然,书家的先天资质、字外功夫、人格怀抱以及道德修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审美境界。

  我们要用澄明的心灵去体悟前人的经典和自然天地中所深含的宇宙精神,学会挣脱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纠缠于心的尘间世事和浮名利禄,淡化名利,合于自然。杨凝式题壁挥运时虚己无意的状态,与庄子天人合一、逍遥游心的境界,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正是杨凝式这位骨子里充满天真烂漫的人物,引领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开启。我们在创作中应强调虚己无意,这里的虚己无意并非完全消失了意念,消失了自我,乃是在创作过程中消解了功利之心,使身心完全融入挥写的状态,达到自然生命与书写生命的浑然一体,保持自然的本色。

  中国历代都十分注重书画作品的典藏,以滋养于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倾力收集传统书法、绘画遗迹遗作,特别是新出土的书法、绘画类作品更是蔚为大观,已然成为独特而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宝藏。然而,这些典藏的书画作品除极少量的历代法书、名画出版传播外,绝大多数都沉睡在各级博物馆的库房内,还未及整理出版。在新时代,当古老的文物与现代化的高科技相遇融合,人类的文博考古事业开启了全新的数字时代。目前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在探索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来推动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播。这是一次前景广阔而又充满挑战的重大变革,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争取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让这些中国传统书画“活”起来,发挥其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则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广大书画工作者深入研究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蕴、美学精神、笔墨技法,“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更好地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气度。

  建设“中国传统书画数字全库”是要有计划地将全国博物馆系统馆藏的传统书法、绘画作品(包括金石遗迹拓本等以及流失海外的历代中国书画名作)系统扫描,分类录入,建立全面详细的数字信息档案,使之成为集中国历代传世书画之大成的数字典籍,流传百世。同时,还要做好顶层规划和管理,将其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制订采集、整理、录入、存储、使用、维护等一系列数字化标准规范,督导全国各级博物馆承办实施,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实现数字资源的交互共享。逐步实现向社会开放,广泛传播,使公众能够在互联网上实时而便捷地欣赏、研究原作,展现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作出贡献。

  (陈洪武,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