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来源:学习时报
2022-04-28 13:27

  原标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提问:谢春 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请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

  解读:唐爱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尤其要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指向,它们在“两个大局”下更是呈现出特定内涵。对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正确把握,并积极应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所谓“中国之问”,主要指的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回答“中国之问”,“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而是要坚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矢志不渝聚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所谓“世界之问”,主要指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首次发出的“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当今世界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在科学回答“世界之问”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渝致力人类进步事业。回答“世界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要求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局、确定人类抉择。面对“世界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正是因为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继续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说服力。

  所谓“人民之问”,主要指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需要新要求,这给党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答“人民之问”的关键,就是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回答新时代“人民之问”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一个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党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有效回应、解答“人民之问”的理论说服了人,也掌握了群众,变成了物质力量。在未来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要继续行,就必须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为人民利益和幸福努力奋斗中,始终能“掌握群众”,占据道义制高点。

  所谓“时代之问”,指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重大时代课题。“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时代之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时代之问”不断继续,理论应答也要不断继续。在新征程上,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勇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引导新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之问”。回答“四问”,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当然,“四问”也各有侧重。“中国之问”强调的是本土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世界之问”强调的是世界维度、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类社会共命运;“人民之问”强调的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时代之问”强调的是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惟其如是,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