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提升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智库研究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提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3-05 13:18

  新型智库对上咨政建言,对下宣政启民,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解决现实问题,在支撑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示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设高水平智库,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智库是思想库,是“连接知识和决策的桥梁”,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和长期性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理性的政策分析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现今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一方面需要智库发挥解惑释疑、研判方向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问题的相互交织、错综繁复大大增加了厘清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难度,愈发凸显出智库建设中的人才短板,提升智库研究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

  解读、解惑、解忧一体

  智库研究人员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行解读之职、负解惑之责、担解忧之任。解读、解惑和解忧分别对应智库的政论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

  “解读”,包括政策解读和理论解读。政策解读以关注社会热点为主,要求智库研究人员充分理解领会政策精神,梳理出政策脉络,把握好政策导向,做好传声筒和放大器的功能;理论解读包括新理论的推介和经典理论的再认识,要求智库研究人员具备丰厚的理论素养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认识。“解惑”,解社会发展之惑。多为理论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以关注社会难点为主,多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解忧”,着重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全面认识、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关注社会痛点为主,把握问题的实质,寻求有效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同步

  智库研究有别于常规的学术研究,遵循问题—原因—对策—方案—效果的研究路径,强调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一切从问题出发,追求结果有效。因而更要求研究人员“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实现从纸上谈兵到真兵实战的跃迁。

  “走出去”即走出书斋,走出围墙,走出国门:“走下去”感受社会期盼,挖掘群众智慧,总结基层经验:“走进去”是要直面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戒走马观花,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只有坚持“三走”,智库研究人员才会有自己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不照抄照搬,不盲目套用;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不放马后炮;才能增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实践、创新共振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兼容普遍性与特殊性,又统筹前瞻性与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触发促进创新生成。智库的核心在于“智”,主要体现为持续完善自身的学术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和产出系列,形成具备系统思想、鲜明观点、深入调研、严谨逻辑、顺畅表述和可操作建议的智库产品。

  提高智库研究人员理论素养。强化智库研究人员洞悉发展趋势、深入剖析问题、准确把握本质的能力。解决问题一般遵循两条路径:一是应用现有理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现有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本质的剖析和发展脉络的把握,突破现有理论束缚,开展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

  鼓励智库研究人员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智库研究人员要多与企业打交道,多与民众接触,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脚踏实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加强跨域跨界协同促进创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单一学科领域不能与之完全匹配,以单一视角、单一思维方式、单一解题思路去探究问题,易导致以偏概全、盲人摸象,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反而把问题机械化、简单化,难以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因此,建设新型智库一要打破学科界限,突破专业边界,组建跨专业团队,重视跨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二要打破组织部门界限,通过跨界联合,召集吸纳不同领域真有能力、确有水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到智库队伍中来,发挥各自所长,加强问题导向性研究和战略性思考。实现专业钻研与横向拓展相结合,透过表征,探究本源,联合克难,促成创新。

  塑三观、养七力、修十法交映

  塑成三观,养成七力,修成十法,能够提升智库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智库只有出人才,才能出思想、出成果。

  “三观”,是智库研究人员的思维模式,包括历史观、全球观和宇宙观。历史观,即时间轴的“一维线向”纵览;全球观,指空间范围的“二维面形”延展;宇宙观,为人与环境及万物的“多维立体”交互。把“点状”的问题置入不同的维度中去解析考量,增强对问题的系统性认知,以便于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之道。

  “七力”,是智库研究人员的基本素养。敏锐力,指对问题的敏感性,要求快和准;专注力,即关注事件的生成背景、发展历程、研究进展;洞察力,是对问题本质的精准剖析;发散力,包括对比、借鉴、联想等能力;凝练力,能够完成从观察、分析到理论的跃迁;把控力,是对全局的掌控和对细节的把握;展现力,是用合适的形式让受众理解和接受。

  “十法”,是智库研究人员的工作范式,即“分层分类分段,定性定量结合,定向对标落位,模型模式对策”。分层,是要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审视研判问题,提出关键科学问题;分类,是按研究目的对问题进行分解分类,再对不同类别问题具体分析;分段,即按时序划定发展阶段;定性,就是要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找寻原因,探究本质;定量,即确定因子权重,了解实际影响,分清主次;定向,要确定对标方向对象;对标,即比较对标因素;模型,是要抽象成模型,探求动力机制,发展成理论,回顾历史,研判未来;模式,即总结成功范例,辅以理论佐证,凝练出发展模式;对策,要指出发展路径,提出发展建议。

  明晰智库研究人员角色定位,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可以有效避免研究失位和专家缺位,以保证有效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系统。做好预判和评估,实现解决现实问题和谋划长远发展的结合。

  (王化冰,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