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山丹的“黎明” - 学习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山丹的“黎明”

来源:新华社
2022-04-25 12:59

原标题: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山丹的“黎明”

90多年前,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把当时国际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带到西北农村,并创办山丹培黎学校,奠定了山丹乃至河西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

路易·艾黎提出了怎样的办学宗旨,又是如何践行的?艾黎的故事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有哪些借鉴意义?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带您回顾历史,感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中国人民的疾苦极大触动了艾黎。他奔走倡导,于1938年成立了由中外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中国工合”),在经济战线支持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和生存发展。

1939年3月,路易·艾黎来到双石铺开展工合运动,为支援抗战提供军事、民用物资。艾黎在那时候就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农村的重要性。他开始创办培训学校,招收贫困孩子和农家子弟,实行半工半读,毕业后分配到工合下属的合作社工作。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就这样应运而生。

然而,好景不长,因时局扰动,师生们被迫分批西迁。直到1945年初,在经历1000多公里的漫漫征程后,精疲力竭的师生终于在祁连山高耸的雪峰与长城的断壁残垣间看到了目的地——山丹。

在迁校之前,艾黎曾到山丹做过实地调查。他发现这里比较偏远,有利于学校安静地开展生产。山丹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还有辽阔的草原和丰富的造纸原料,适合学校开展生产实习活动。同时,这里有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没有接受过教育,也急需得到技能上的培养。

路易·艾黎将学校更名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招收贫寒子弟、安排农民就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一度发展到师生近600人、20多个生产小组。路易·艾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办学宗旨——“手脑并用,创造分析”。

艾黎在山丹生活近10年,他的教育理念给贫瘠土地上的孩子带来了希望。许多穷苦孩子经过培养成长为技术人才,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奔赴祖国各地,在不同领域积极贡献力量。

秉持着工匠精神,山丹培黎学校培养了含全日制中专毕业生在内的技能型人才2.5万多人,激励一代代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业教育为更多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李林欣、李俞辉、刘畅

记者:李俞辉、周梦蝶、郭刚、张智敏、马莎、李昂

包装:夏勇、张澜涛(实习)

海报:叶静(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