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头扇骨见匠心 - 书画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鹅头扇骨见匠心

来源:天津日报
2021-01-06 11:23

  姜维群

  收藏知识

  中国折扇自明朝盛行以来,一代代的工匠在扇骨的创新上迭出新意,使折扇扇骨艺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出新方面多有创意,在复古方面亦有有心人,津门制扇大工匠刘宇先生在开掘扇骨古式上一帜独树,颇得心源。

  折扇扇骨是中国工艺的大千世界,这里只说“扇头”。

  扇头在字面上理解,本来是扇面意思。如清吴伟业《又题董君画扇》有“过江书索扇头诗”句,就是请人把诗写在扇面上。然而扇骨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扇骨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的扇板是保护扇面的,叫扇头;下半部分是扇柄,末端叫扇端。然而人们把“头”给了下面,把扇端叫成扇头。

  为什么这么头尾颠倒呢?想起了大白菜。大白菜生长在菜地时,人们认为上面的部分是菜头;大白菜躺放在菜板上,会认为根部是菜头。因为折扇扇骨这个末端工匠们设计出各式头型,于是约定俗成被称为“扇头”。

  为了美观,为了持拿适手,工匠们将巧思妙想注入扇头中,形成了折扇扇头的大千世界。刘宇先生近来复制出一柄宫廷象牙鹅头扇骨,填补了扇头动物头型的一个空白。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扇中,有一柄仇英绘的山水扇,其扇骨为象牙制,是直棍式窄骨,俗称“一根葱”,这种扇骨是日本最古老的形制,在明代是常见的。最外的扇板和小骨计12根,即扇板2根、小股10根。这样数量的扇骨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已被9单(扇板2、小骨7)和11单代替。

  这个扇骨最奇特的地方是扇头。在扇骨专业书中曾经作过统计,各种头型从明代至今共有近百种之多,但把鹅头设计为扇头则是第一次见到。

  鹅和鹤是中国文人眼中的文禽。如果说鹤是飞翔在天的仙,那么鹅就是行走在地的贤(人)。首先,鹤与鹅的鸣叫是文人听觉上的享受。《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不仅欣赏鹅鹤的叫声,还欣赏鹅鹤的形体,春秋时大音乐家师旷“援琴而鼓”,有十几只鹤飞来,和着音乐列队“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鹅的视觉欣赏,是它的走路。鹅步有着缓慢而斯文的步态,伴着扬头的高傲之态,似与斯斯文文的文人有相通之处。尤其在王羲之“黄庭换鹅”后,鹅的声名鹊起,成为文人诗家的宠儿,参与到诗文与生活中。在山阴,一道士养着一群好鹅,王羲之特地去看,很是喜欢,于是出钱想买鹅。道士不卖,王坚持要买。道士说我的鹅不卖,但你可以写《黄庭经》来交换,而且是把这一群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成为千古佳话。苏轼有诗:“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有此爱鹅佳话,也有了鹅池(传为王羲之养鹅处)。晋末有龚氏畜鹅,于是有湖叫鹅湖,有山名鹅湖山,在此基础上又有了鹅湖寺,还有了大名鼎鼎的鹅湖书院。有了鹅的文名,当然也有了扇骨扇头鹅头的设计。

  “一根葱”的扇骨,就是直通通的一根棍,但到了扇端则变成不规则的一个鹅头,连接着后面长长的鹅颈。刘宇先生讲,这鹅头的两条曲线精准的构式,复制起来十分困难。

  公鹅头上有肉瘤,此鹅头上端略略凸出,隐隐的,却让人感觉鹅的憨态可掬;鹅头下端往上收起,向外延伸成为鹅喙。本来鹅的喙略呈尖状,但此鹅嘴处理成圆钝状,而且有了表情,更为生动。重要的还在于,这样的处理拿在手中温润可手,扇子摇起来手感舒适。

  更具妙思的地方,是鹅眼的处理:用五彩贝做眼白,用黑牛角扇钉做眼珠,闪闪发光,活灵活现。刘宇还注意到,用扇钉的圆黑代替眼珠,眼珠在眼白中间位置略微靠前不到一毫米,鹅前视,就像有了生命。他感慨地说,古代工匠匠心所在极细微处,复制起来极难捕捉。

  但是,刘宇先生捕捉到了。

  由此想到大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对登堂入室的艺术家来说,自然的一切,无一不美。他的双眼大胆地感受表象内的真实,犹如开卷读书那样,轻易地看出自然内部的一切真实。”艺术真实自然,就有大美。这件宫廷扇扇骨复制者,便复活出来它“自然内部的一切真实”。

责任编辑:王妍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