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她们从家政阿姨做回自己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在这里,她们从家政阿姨做回自己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22-05-09 15:05

  原标题:在这里,她们从家政阿姨做回自己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特约撰稿丁睿

  新一期《鸿雁之声》的最后一版上,刊登着家政工高冬琴暂别北京时写给家政姐妹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要挣钱,也要对自己好一点,打工的生活也可以有滋有味,也能学习成长进步……”

家政工表演鸿雁原创歌曲,手语舞《家》(三禁肉/摄)

  望京SOHO周围的商住两用公寓楼里,分布着大小不等的40多个家政公司。这里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家政业聚集地。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鸿雁社工”)的办公点,就在距离望京地铁站不远的一座公寓中。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服务家政女工的公益机构,工作人员只有9个,面对的服务对象却是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商务部数据,目前家政服务业从业者已超3000万。另据北京大学教授佟新估算,北京有近60万名家政从业者。

  来到鸿雁社工的家政女工互称姐妹。在这里,她们暂时放下锅碗瓢盆、扫帚抹布,从穿梭不息的劳动中脱身,参加写作小组、文艺小组、手作小组或合作经济小组,找到职业自尊与提升自我的机会,从“阿姨”做回自己。

  鸿雁栖身所

  在家政劳务市场上,40岁-55岁的女性是主力。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梅若1980年生,刚好是这些家政女工的同龄人,但在30岁前,她没想过自己会和如此多的家政女工成为朋友。

  梅若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就投身社会工作领域,虽然也进行有关城镇化对边缘劳动者影响的研究,但和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居民一样,除非在家里雇了阿姨,梅若没有太多和家政女工产生深刻交集的可能。

  2011年,梅若在朋友的邀请下拍摄了一部关于家政女工的纪录片,9个多月的拍摄期间,她一下认识了40多位家政女工。

  在天津一个劳务聚集地,梅若遇见一位做家政工的大姐。这位大姐从农村来,不识字,丈夫骗她签下了离婚协议然后把她赶出家门。为了生活,大姐来到城市里做家政工,有订单时她住在雇主家中,没有时她带着行李在城市里“流浪”,梅若跟拍那晚,她夜宿在火车站快餐店里的卫生间。

  “第二天早上洗漱,她掏出了两块香皂:一块洗脸的,一块洗手的。”这让梅若印象很深刻。她发现即使处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这些最普通的劳动女性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是一群很有韧性、很有生命力的人”。

  梅若在后来的调研中来到望京地区的家政公司聚集地。暂时没有住处的家政工会在公司留宿,床位是上下铺,有5元和10元两个档位,为省下这笔钱,有的人会在走廊里打地铺。

  站在家政公司窗前,窗外是灯火辉煌的望京SOHO,窗内是坐在地上和家乡的孩子通话的家政女工。梅若无法忘记这个夜晚。

  对城市居民来说,家政女工可能是上门服务时很少说话的小时工,是需要花相当一笔钱才能请到的育儿嫂、月嫂。但她们走过怎样的人生轨迹、面临什么困境、有什么梦想,其实无人知晓。

  换句话说,除去作为劳动工具的身份,作为“人”的家政服务人员,在城市中是隐形的。

  佟新如此分析过家政女工的处境——“既处于性别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交叉中,又处于三元劳动力市场的底层”:“所谓三元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城乡身份和性别身份叠加构成的等级化劳动力市场……高端劳动力市场是由高学历或城市户籍劳动力构成的市场,这一市场中的工作相对而言收入高、晋升机会多;中端劳动力市场则是由学历不高的城市男性,或有学历但没有城市户籍的女性构成的市场,其市场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但缺少晋升空间;而低端劳动力市场是以无城市户口、从事弹性工作的女性构成。”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家政从业者有90%来自乡村。家政服务人员是城乡流动人口的基本人群之一,梅若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公益服务机构,“让这样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休息喘息、互帮互助,解决在城市里的困境、更好地融入城市”。

  2016年,鸿雁社工在北京民政局登记注册,名字取自梅若家乡内蒙古的民歌《鸿雁》。鸿雁年年迁徙漂泊,从乡村来到城市为生计奔波的家政女工也是如此。

百手撑家艺术节演出现场(三禁肉/摄)

  劳动之外

  来自四川的陈恩华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做家政工。她的大姐陈述琼到北京更早,是中国第一代家政女工,而侄女陈会蓉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2008年也来到了北京从事家政。

  陈恩华曾经一天做6份小时工,工作超过12个小时,但她仍然会抽出时间参与鸿雁社工组织的活动。这在鸿雁社工遇到的家政服务人员里并不少见,即使没有时间或者因为疫情原因不便离开雇主家,她们也会在线上关心着社群活动的动态。

  每周末,鸿雁社工会举办各种社群活动,唱歌跳舞、写作手工、刮痧按摩或者培训交流——很多内容都是家政工们自己讨论出来的。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她们也可以向这里的社工求助。

  家政工往往会把每月的收入寄回家里,很少花在自己身上。在长期紧张繁重的工作下,她们难以得到身心照顾,也缺少审美娱乐时间。

  鸿雁社工因此成立了文艺小组,并为家政工举办艺术节。2020年,鸿雁社工把100名家政工集体创作的歌曲制成音乐专辑《生命相遇》,并请家政工在线上做了直播演讲。

  2022年1月2日,鸿雁社工在直播平台举办了线上新年文艺演出。2022年秋天,她们还计划在北京的剧场举办一个属于家政人的戏剧专场艺术节。

  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家政人发声和表达,增进自信,也让社会了解家政人的处境,倡导公众尊重她们的劳动付出。

  疫情出现后,家政工们的聚会受到影响,为了让她们纾解压力,鸿雁社工发起了线上电台、视频课程和自由书写活动。

  来自黑龙江的家政工尹晓炜从小就喜欢写作,在雇主家忙碌一天后,她会利用睡前时间在广告单背面写随笔参与活动。她并不觉得累,因为这是劳动之外属于她自己的时间。

  家政工们的作品会被选编在鸿雁社工的公众号“鸿雁鸣啾啾”和社区报《鸿雁之声》上。《鸿雁之声》编委会主要由鸿雁社工的家政工组成,每一份稿件都是集体审稿,编委会在审稿过程中各抒己见,与投稿的姐妹彼此鼓励。

  来自河南焦作的王金枝是编委会成员之一,她也是最早参与鸿雁社工活动的家政工,手工课、电脑课、写作班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2019年,王金枝进入了鸿雁社工的工作团队,开始参与机构组织工作。从“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她一步步学着电脑操作,从讨论时不敢说话到慢慢开始表达、组织活动,学习社会工作的沟通技巧。

  新一期《鸿雁之声》的最后一版上,刊登着家政工高冬琴暂别北京时写给家政姐妹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要挣钱,也要对自己好一点,打工的生活也可以有滋有味,也能学习成长进步,这些道理都是我加入鸿雁大家庭懂得的……这里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没有舒适的沙发、茶几,却是可以安放家政工疲惫身心的地方。”

  “靓阿姨”创业路

  2017年,鸿雁社工发起了“百手撑家”影像计划,跟拍采访100多名家政女工,并在798艺术区举办了一次纪实展览。

  “百手撑家”是“白手起家”的谐音。“百手”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家政女工,在梅若看来,她们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从农村到城市来打拼,撑起了自己的家庭,也撑起了她们所服务的家庭。

  在开展“百手撑家”的拍摄时,梅若观察过家政女工的手:由于常年从事家务劳动,这些手关节变形、难以伸直,甚至指纹都已模糊。

  “干家政的姐妹都知道,我们每天手有几个小时泡在水里,接触不同的化学清洁品,很多用品有腐蚀性,大部分姐妹都有被泡伤的经历。”王金枝说。

  “很少有人关注到化学清洁产品给她们带来的职业伤害,如果没有戴口罩或橡胶手套,家政工的呼吸道和皮肤都会有所损伤。同时,这些产品也会造成环境问题。”梅若说。

  鸿雁社工办公室的阳台上放着家政工自己做的环保酵素,可以用来当作工作时使用的天然清洁剂。从成立之初,鸿雁社工便组织了一系列手工清洁产品的制作活动,很受家政女工欢迎。

  2017年8月,基于学习和实践,7个家政女工在鸿雁社工的帮助下发起了“靓阿姨”合作经济小组,确定了以生产环保清洁用品为发展目标,陈恩华、宋廷会和王金枝都是小组成员。

  参与小组要缴纳500元股金,在每周休息日参加会议和学习。她们通过回收素食餐厅的一次性烹饪油,制作没有添加防腐剂、有害化学品和人工香精的手工皂,并接受绿色家事服务订单,到企业和社区里教学,把理念和产品推广到社区、有机市集。

  “当时,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休息时间做件有意义的事情,体现出我们家政工的价值。”王金枝说。

  小组成员现在已经成为了制作环保清洁用品的资深老师,她们把手工皂、清洁酵素带回雇主家里使用,并在雇主家庭里倡导垃圾分类、健康饮食,得到了雇主的赞赏。

  2020年,“靓阿姨”开设了微店,面向更广大消费人群销售环保手工皂、皂液、防晒霜和唇膏。成员们一起拍摄了两支环保科普短片,分享环保清洁技能和制作环保清洁产品的经验。

  “靓阿姨”也把环保理念带回了乡村。2020年10月,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王金枝回到老家河南。在外务工的日子里,家乡的街坊们一直帮助她照顾老人,为了感谢大家,她在网上自发购买了制皂工具,从亲戚朋友家收集来食用油,制作手工皂送给街坊们。

  “街坊们回去用了之后都说好,好奇我是怎么做的,我给街坊们展示了这个制作过程,街坊们看得很高兴。”王金枝觉得,成为“靓阿姨”之后,每当看到有人因为她的介绍学到新东西,都无比自豪。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办公室的照片墙(刘佳璇/摄)

  绿色愿景

  2022年4月5日,鸿雁社工和三八乐家家政组织了30多名家政工,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园举办了一次“绿色家政工”垃圾分类技能友谊赛。

  2018年,鸿雁社工提出了“绿色家政”的社会创新概念,并获得了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支持,经过三年的研发与实践,形成了初步的发展创想。

  “家政女工联系着无数城市家庭,也维系自己在乡村的家庭。‘靓阿姨’的实践让我们思考,家政女工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群体,通过个人提升激发她们的创造力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会使城乡都有所受益。”梅若说。

  鸿雁社工项目总监李文芬在202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绿色家政工:从家庭照料到绿色生活方式引领——基于社工实务的探索性研究》中提出:“如果家政工群体能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过程中发挥优势和潜能,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也有助于家政工群体改善自身处境,促进家政行业的提质扩容。”

  李文芬对本刊记者表示,首先,“绿色家政工”应具有环保意识、愿意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绿色家政技能;其次,为雇主提供绿色家政服务时,应有意识地践行和传播环保、健康、合作的理念,尽量节约能源、减少化学品使用、科学处理垃圾、减少碳排放。最后,“绿色家政工”应对自身和家政工群体处境有所理解,通过学习与践行绿色家政服务,提升个人视野、信心、价值感和幸福感,重视人际沟通与自我照顾,通过引领绿色生活方式,争取雇主家庭与社会对家政人职业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发展自己。”李文芬说。在调研中,李文芬发现,很多家政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健康和环保有所关注,有79%的受访家政服务人员想成为“绿色家政工”。与找到更好工作、增加收入等实用性益处相比,她们更重视提升专业能力,进而提升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

  2021年5月,鸿雁社工公开招募绿色家政工培训第一期学员,很快就有21名家政工报名;9月,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绿色家政工助力城市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落地。“我们正在把绿色家政工的经验推向中国一线城市社区和家政公司。”梅若说。

  《生命相遇》音乐专辑中有一首歌叫《万家灯火》,其中有一句歌词:“你是一盏灯火,是万千家庭里流动的星河。”

  梅若的愿景是,让更多从业者进入“绿色家政工”的行列,得到尊敬与肯定,将垃圾分类、环保清洁和健康饮食等绿色生活方式传递给千家万户,成为“万家灯火”。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