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变相培训,监管再补“强效剂” - 权益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学科补习转入“地下”,“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花样繁多——

管住变相培训,监管再补“强效剂”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9-15 08:13

  原标题:学科补习转入“地下”,“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花样繁多——(引题)

  管住变相培训,监管再补“强效剂”(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于忠宁

  “双减”落地的第一个学期,北京海淀区四年级女孩嘉嘉周末也没有闲着,周六还是要上数学培训课。不过,上课地点从以前的培训机构转到了原来在机构上班的老师家里。“双减”之后,嘉嘉妈妈和另外两名家长私下给她们攒了个三人小班,老师没变,只是费用更贵了,原来机构报课时一节课200元,现在转到“地下”,涨到了500元。

  不过,现在嘉嘉妈妈开始担心,“开小灶”可能持续不了多久。9月8日,监管校外培训又有了新动态:教育部引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查七类“变异形态”,嘉嘉这种“化整为零”的补课方式正在被查之列。

  新学期开始后,“双减”落地,多地落实情况整体向好,但是“双减”的推动也遇到了暗中的阻力,使教育部门的工作难度陡增。

  《通知》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向那些取证、查处和监管更为困难的校外培训类型。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培训机构由“地上”转入“地下”,改头换面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严重干扰政策执行,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

  如何界定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通知》逐项列举出7种隐形变异形态,包括: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信、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以及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这是上述6种形态之外兜底的情形。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分析研判发现,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重点是查处对象、查处主体和如何查处,难点集中在认定、查处和监管环节: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行为隐蔽性强、多变性强,存在“认定难”问题;证据难以保存、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存在“查处难”问题;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分散、无序,线索来源有限,需要明确有效监管的措施手段。

  红线划定,接下来就是如何执行的问题。针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教育部规定地方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对于证照不全的机构和个人,根据国务院《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予以查处。此外,要充分利用网格化综治体系开展巡查执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信用惩戒等多种监管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周放对记者表示,查处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建立后能否运行畅通,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的效果。只有长期坚持对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零容忍态度,同时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才能得到广大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可和支持,才能让“双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