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微言】改进经费管理,“卡脖子”难点被不断突破 告别苦脏累险,企业须心里装着职工 - 企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创·微言】改进经费管理,“卡脖子”难点被不断突破 告别苦脏累险,企业须心里装着职工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11 07:15

  【创·微言】

  原标题:改进经费管理,“卡脖子”难点被不断突破 告别苦脏累险,企业须心里装着职工

  兰海燕

  案例:4月25日,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科研未来之路》报告,称全球有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研究领域面临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科研人员更倾向于认为其可以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并对未来持续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也更为乐观。该报告还提到,中国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积极预期与中国近年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努力密不可分。

  观察:“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近年来“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让我国在基础研究及科研应用领域成果频出。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实现明线上单列时速435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试验验证,创造了高铁动车组列车明线交会速度世界纪录。

  除了投入持续增加,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在转化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成就感。比如,“揭榜挂帅”制改革,突破了地域身份的限制,使每个科研人员都有机会获得项目取得经费;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扩大预算调剂自主权,买“酱油”的钱也能用来打“醋”;项目结余资金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科研经费的不断减负放权赋能,“放”出了新活力,提高了国家科研整体绩效水平。人们相信,许多“卡脖子”项目在越来越顺畅的机制下,将会不断被突破。

  案例:“当了25年‘黑领’,往后也算是‘白领’了。”中原油田大修作业队司钻胡继平感慨道。正在井场打捞井中落物的他,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司钻房里,轻推手柄,将一根根钻杆从井中拔出。25米高的井架二层台上,只有“机械手”不知疲倦地排放钻杆。

  观察:在传统的井场打捞作业中,司钻只能长年站在露天井口旁操作。井架工在二层台上排放钻杆,推拽着一根根150公斤重的钻杆,为钻杆上扣、卸扣,这些笨重的铁家伙难免会让工人碰头、挤手、扭腰。提升管柱的钢丝绳不时甩出油滴,井架工无处躲避。而一旦下面的钻台发生火情,井架工难以迅速逃生。长期以来,这些井场作业工靠着铁人般的意志,像铁人一样顽强工作在脏累险的一线。

  如今,这些情况正被迅速改变。油田以科技赋能修井作业,与三一重工等厂家一起集智攻关,自2018年底以来持续加大作业机更新改造力度,努力将作业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大修自动化作业机在井场巍然挺立,修井作业彻底告别人拉肩扛,实现了操作室中的“白领”作业,大踏步迈向“人机共舞”时代。

  和井场打捞作业一样,许多传统的作业工种“苦脏累险”。如何以科技赋能传统工种,使作业工远离危险区域劳动,最大限度减少体力透支,让操作者不仅仅靠安全教育保障作业安全、靠顽强意志推进作业生产,让产业工人同样享受科技的进步,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应用中提升劳动效率和自身技能素质?或许,首要的是这些企业、行业要心里装着职工冷暖,并从职工所需所盼出发去不断思考、一点点落实。

责任编辑:陈思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