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们的“彼得·潘” - 公益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自闭症孩子们的“彼得·潘”

来源:新华社
2021-04-02 19:38

  原标题:自闭症孩子们的“彼得·潘”

  新华社郑州4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高阳、任卓如

  早上九点,课程开始。老师请“小朋友”们搬来板凳,几个“小朋友”在好一阵忙乱后,才歪歪斜斜地坐成了两排。

  即使在教室外的视频监控,也不难看出,随着课程开始进入互动,前排的孩子们总是四处张望、肢体扭动,显得漠然而恍惚,而后排“孩子们”的眼光却总在前排孩子们身上。

  后排的“孩子们”并不是孩子,他们是专职陪伴自闭症儿童的“袖珍人”助教老师。

  三四十岁的年纪,八九岁的身体,稚嫩的童声……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袖珍人”老师们的身体特征成了被自闭症等特殊儿童接纳的优势,他们以玩伴的身份,成为孩子们能力训练的重要一环。而这样的“以残助残”,也让不少“袖珍人”老师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儿童综合性发育障碍疾病。“自闭症的表现很多,会让人感叹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副主任王亚州说,“有的孩子严重洁癖,有的孩子会随时随地大小便,有的孩子因为刻板行为,走路必须固定路线,而有的孩子会随时满地打滚,拿头撞墙。”

  2013年前后,成立已有10年的康达能力训练中心来了首位毕业于师范学院的“袖珍人”老师。在教学中,训练中心的老师们发现,和“大老师”相比,“小老师”们和自闭症孩子们的目光是平等的,更容易融入孩子们中间。

  于是,更多有意愿的“袖珍人”经过自闭症康复教育的上岗培训,进入了训练中心。目前,已经累计有近50名“袖珍人”老师在此工作过。

  对“袖珍人”老师们来说,懂得被异样目光注视的感觉,他们对自闭症学生也抱有更多的关爱。

  “袖珍人”老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授课老师们配合,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程中来。在一堂运动课上,记者看到,“袖珍人”老师们不时地和孩子们说悄悄话,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游戏中。在开始运动的环节,“袖珍人”老师们会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们跑起来,同时引导孩子们之间进行互动。

  在“袖珍人”老师们的口中,从不会出现自闭症、脑瘫等疾病字眼。孩子们只是肢体能力弱一点、语言能力差一点、行为刻板一点,而这些,经过耐心的训练,总有改善的希望。

  “相处多了,就会觉得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有自己的小世界。”“袖珍人”老师欢欢说,孩子们大多会叫他们哥哥姐姐,和他们相处,要比“大老师”更加放松,这也让孩子们的能力训练更容易进行。

  在训练中心,有的孩子的症状是只会说几个重复简单的字,“我们的训练就会预测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想做什么,比如他想画画,我们的纸和笔就要准备好,同时用语言大声描述他们的心理和动作,引导他们说话。”“袖珍人”老师娜娜说,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成百上千遍的重复和耐心。

  在小说《彼得·潘》里,小飞侠彼得·潘拒绝长大,却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入“永无岛”的梦幻欢乐中。在康达训练中心,许多“袖珍人”老师儿时都有花钱打针、吃药想要长高的经历,而现在他们觉得,只要能够陪着孩子们,能蹦能跳,就满足了。“我以前觉得命运对我太不公平了,现在我觉得,自闭症孩子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袖珍人”老师佳佳说。

  “经常有家长来道谢,我感到除了家人,还有人能认可我,能感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娜娜说,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时,她会感到由衷的开心。

  “我们会把有特点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供同行们参观学习,希望能帮助更多特殊的孩子。”王亚州说,“未来,‘袖珍人’老师的团队人数还有望进一步增加。”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